劳模韩宏臣
中广网北京10月15日消息 2006年10月,韩洪臣上任时,太原站已是久负盛名的老先进单位:铁道部文明车站、全国文明单位、2005年全路用户满意度评比第一名……同时,太原站又是全路43个同类车站中,使用时间最久、基础设施最为落后的。
如何使“光荣”更进一步,如何使“面貌”根本改变,成为这位刚获得清华大学MBA的站长面对的第一堂实践课。
把切入点放在人上。韩洪臣从以往的工作经验得知,所有发生的违章违纪事件,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一定问到人的因素了。“工作是人做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
过去提炼的理念得到了坚持,许多先进的经验得到了发展。比如车站强调“微笑服务”,韩洪臣说,仅有微笑是不够的,还要让这笑发自内心。
如何激励出发自内心的笑,这就涉及到人的价值开发。韩洪臣认为,按照现代管理理论,人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需求,如同市场在细分一样,做人的工作也呈现出细分的趋向,而他的工作,则是根据不同的需求,施以不同的激励。
对先进员工以荣誉感激励,这是谁都会做的事。对一般人眼里的“后进”员工给予激励,就需要“技术含量”了。车站南大门的几位员工在很多人眼里是“刺头”,而韩洪臣用两个字就解决了问题,他给工房里挂了两个大字“重托”,不久一位员工找上门来:“韩站长你这么看重我们,我要是不好好干,你就唾我脸上。”
韩洪臣说:“我没有选择员工的权利,只有关心他们的义务和提高他们的责任。”
“忧民之忧者,民变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韩洪臣对《孟子》中的这句话感触很深。
一位员工的孩子考上重庆一所大学。可是在太原买一张到重庆的卧铺票,即使对站长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是普通工作人员。但韩洪臣闻讯后,想方设法“扣”下一张票送给那位员工,他说,一定要让我们的员工有“面子”,车站才有“面子”。
这种“面子”还体现在高考之前,今年全站共有66位员工家有应届考生,每位考生都收到了一封由韩洪臣和车站书记吴伏生签名的慰问信,每位家长都得到调休3天的照顾,让他们“给孩子做几顿好饭”,而高考成绩公布后,每位上榜考生都能得到一份车站赠送的礼品———一只旅行箱。韩洪臣说:“把空箱送给你们,希望装着满满的知识回来。”
结果,高考期间也是站台改造最忙的时候,一位员工主动找上门来说:“我和爱人商量过了,这时候车站离不开人,我们分工她在家做饭,我还是守在工地上。”
韩洪臣在车站管理中,从不轻易承诺办“几大实事”一类的东西,而是一直秉持一个原则:“该办能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他把三分之二的时间放在现场办公中,哪位职工家庭困难,哪位干部有情绪,哪位职工身体不舒服,他都了如指掌。在他的主持下,车站为运转车间职工整修了集中楼、调车组间休室;购置了全新的办公设备和卧具;为客技站内职工新建了自行车棚;整修了客运和售票车间的办公室、间休室、卫生间;为生产班组配备了微波炉、电磁灶。员工工作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韩洪臣看来,“问题”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他把工作当做一种内在的动力,车站事无巨细,到处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以旅客意见簿为例,这里的意见簿似乎与别处不同,每一页都是编号相连,这样可以防止“不入耳”的意见被人撕掉。每一条意见都有值班领导和当事人的反馈,而很多页码上都有韩洪臣本人签注的“意见”。
在许多人看来这很繁琐,韩洪臣却另有看法。“别人看我很辛苦,但我觉得很充实。”
他也承认,能有这样的时间与精力,是因为“大部分的工作都让制度做了。”在制度制定之前,他们要反复讨论,字斟句酌,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一旦制定之后,他们就只剩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全力维护制度的权威。
在落实制度中,做到“落实绝不拖延、执行没有借口”,以督导落实《太原站管理失职行为追究办法》为例,仅2007年发《管理告诫书》282张,其中红色46张、黄色119张、白色117张。通过失职追究,量化考核,连带追责,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激发了职工强烈的责任意识。
管理制度跟上了,安全天数创了6800天的历史新高。用运转车间主任辛焕全的话说:“韩站长的工作做到职工心里了,让职工心服口服。”
在他的带动下,太原站成为了一个有吸引力的集体,一位员工早年下海经商如今事业有成,居然对车站开展的活动看得眼热,在“三八”节前夕他找到韩洪臣说:“我负责提供全部的奖品礼品,让我回来参加活动,行不?”
在韩洪臣的带领下,太原站再次荣获了全路旅客满意度测评第一名。被山西省评为创建文明和谐行业活动示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