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首钢30年——做工业企业改革的领跑者
首钢30年——做工业企业改革的领跑者
中广网    2008年10月28日 16:22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0月28日消息(记者黎政祥 实习记者王小玮)作为我国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首钢,30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触摸着社会前进的脉搏,企业勃发出盎然生机,首钢人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首钢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奇迹的同时,也见证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艰辛历程。

  走进首钢,一排排杨柳迎风飘展、金秋的花朵显得分外娇艳,绿树环绕下的座座高炉仿佛一位位凝神沉思的钢铁巨人,见证着改革开放给首钢带来的巨大变化。首钢炼铁厂党群办公室主任邓家禹告诉记者:“除了宝钢、鞍钢以外,我们的产量是全国老三。我们的最高年产量达到了790万吨,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计划经济首钢炼铁场的产量300万吨。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到了790万吨,产量翻番了。”

  改革给首钢带来了产量的不断增长,也让首钢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挣脱出来,80年代初作为国内大型国有企业的首钢迈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步,也正是这一步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没有市场只靠国家吃饭的状况。回忆起当年的改革情况,邓主任感慨地说: “计划经济捆的死死的,想干的事干不成。我们当时受农业改革试点的影响,首钢当时专门组织人到内蒙大青山学习。我们当时作为工业企业改革的试点提出了利润包干,后来企业活力激发出来了,我们的效益提高了,赶上当时市场也好,我们每年递增20%,7 .2给国家,这剪刀差越来越大,我们就有能力改造高炉、扩大规模。”

  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的首钢,并没有就此停止不前而是更多的将创造的资金投入到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中,受益于企业自主权的扩大,首钢用自有资金率先对炼铁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1979年有效容积1327立方米的新二高炉胜利竣工后,80年代又迎来了全厂高炉4139立方米的新突破,终于使首钢跨越到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当与记者谈起首钢炼铁厂高炉容积不断增大时, 邓主任一脸喜悦与自豪:“那会91年到94年,我们在中国的钢铁业是非常让同行瞩目的。谁有这能力一年建一个大高炉,那时从十大钢的末尾跃居到第三、第四,而且没花国家一分钱。”

  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让每一位首钢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一代又一代的首钢人感受着改革带给他们生活的巨大变化。一高炉李师傅回忆起改革前后的生活变化,说:“我们家那时和街坊四邻也就17、8平,一间半平房。那时公共厕所还得出去,通过改革,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首钢有钱了,就给职工福利分房建房。现在变成60多平了,还有80多平的。”

  工人们生活水平条件提高了,自然工作的积极性也与改革前大相径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干多干少都一样,铁工资、铁饭碗”的观念也在这场改革大潮中被撞得粉碎。改革后的首钢人以新的面貌投入生产当中,李师傅谈起了那段工人们的生产史:“那时候有了浮动升级,职工的积极性高啊!早来晚走,领导让走都不走。高炉检修,两三天回不了家。工作完成好了,看这个问题解决完了以后才走,解决不完就不走。八点解决完了八点走,这一心扑在工作上。”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购统销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利润递增包干,从70年代首钢跟着政府走到现如今的自主创新发展,从厂房内几十年不变的陈旧设备到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的引进应用,70年代的改革春风让首钢这只钢铁巨龙焕发出勃勃生机,转眼又是30年首钢要走的路更为任重道远。

  首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将首钢的未来之路做了这样的展望:“30年之后首钢,在改革和创新当中,我们要走一个什么道路?这个道路归结起来:一个是开放合作的道路,一个是现代企业的制度,第三个应该是创造中国企业的管理特色,用中国人的文化、用中国人的管理方式创造世界最高效率。”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夏恩博      
策划 更多...
标题:[调研报告]温州:敢为天下先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抓住历史机遇,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扬敢为人先精神
图片报道 更多...
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GDP从世界第十升至第四
经典中国·辉煌30年:电影从样板戏到大片
[图片故事]中国空姐服装30年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