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改革开放30年 西藏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16倍
改革开放30年 西藏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16倍
中广网    2008年10月15日 11:26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拉萨10月15日消息(记者德庆白珍) 拉萨蔡公堂乡是拉萨市城关区最大的农业乡,该乡白定村村民次旦平措告诉记者,这几年农活儿越干越有劲。

    “现在我们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用上了农机具,我们的工作效益和粮食产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还可以省下很多劳动力去从事副业,收入也就提高了。我现在年平均收入有3万多元,和几年前相比高了5倍多。”

    农民对购买农用机械产品的热情非常高,是这些年西藏农村的普遍情况,这不仅是因为农民尝到了科技农业的好处,主要还是因为有国家对购买农用物资有不少补贴。蔡公堂乡副乡长武杰告诉记者,农民购买农用机械国家要投入30%、城关区政府投入50%,农牧民自筹的资金只有20%。

    西藏在民主改革前,粮食平均每亩只有80公斤,畜牧业生产极为落后,逐水草而居,仍停留在原始的自然游牧方式,更谈不到现化意义的农牧业产业。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就开始对西藏农牧民实施了免征农业税、农用物资购买补贴等的优惠政策。

    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办公室副主任林木介绍说:“80年代初,继续实行了土地归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这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同时对西藏免征农牧业税,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西藏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农牧业的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2007年,西藏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59年的1.28亿元发展到55.33亿元,粮食产量从18.29万吨增加到93.86万吨。

    为了彻底改善西藏农牧民生产生活状况,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的战略决策。从2003年到2007年,仅西藏农牧部门实施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和农业项目的投资就达到23亿元。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农村沼汽建设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优质青稞生产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西藏农牧业发展后劲,在农牧业增产增效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从2003年起,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2007年达到了2788元,比30年前增长了近16倍。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晓凡      
策划 更多...
标题:高考30余年:历史在那一刻转弯
内容摘要:30多年了,高考与改革时代的浩荡潮流竞相呼应
图片报道 更多...
书写更加辉煌的未来中国教育事业30年大发展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揭牌成立
建设中的“亚洲第一站”——北京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