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广安:热土地上孕育奇迹
广安:热土地上孕育奇迹
中广网    2008年12月04日 11:41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广安12月4日消息(记者邵立肃 郑轶 广安台苏坤明 新外)十几年前,有一位香港记者去到广安采访。他在随后的报道中称,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故乡发展现状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还有一段路要走。十几年后,一群香港记者又到广安采访,在感叹变化之余,他们还发现,那里很像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广东,开发建设的热潮方兴未艾,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奇迹,谁都难以预料。

    从吃饱饭到建文明城

    与全国各地一样,广安的变化要追溯到30年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安群众的生活非常困难。时任县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欲治回忆道,当年县里领导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到附近的火车站“拦人”——把出外要饭的群众劝回来。当时老百姓中还流传了几句顺口溜:“广安的泥腿子,全国的叫花子,邓家老爷子,赶快想法子,莫让我们饿肚子。”

    如今,饿肚子的年代早已过去,我们在广安看到的是,大大小小的城镇里,宽阔整洁的街道,绿树成荫的花园,丰富多样的商品,富足祥和的居民。如今,高速公路通往每一个县区,水泥路正向村里延伸,出外打工的人群和回乡创业的人们,在便捷的交通要道上匆匆而过。每个县区的工业集中区里企业越来越多,新农村示范点星罗棋布。30年过去了,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00多元,超过四川全省平均水平,比1978年增长45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比1978年增长了9000多元。家住牌坊新村的邓小平的表弟淡文全,几年前已经开了家“淡氏农家乐”,年收入10多万元,家里不仅盖起了小洋楼,电视、冰箱、电脑等家电也一应俱全。他深有感慨地说:“30年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顿饱饭,如今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了,我们没给表哥小平丢脸。”

    经过30年的发展,广安现在已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目前正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大文章

    在城乡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广安人在思考下一步发展战略时,提出了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大文章的口号。广安市委书记王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地说:广安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当务之急。

    广安提出追赶战略是有现实基础的。地处川东的广安过去交通建设严重滞后,到成都要一天的工夫,去重庆也要四五个小时。现在,成都至重庆再到贵阳、南宁的高速公路,上海至武汉再到西部的高速公路在广安市境内形成“黄金交叉点”。全市每个县区都通高速公路,80%以上的乡镇通柏油路和水泥路,7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广安市区至重庆仅需1小时,到成都也就2.5小时,到区市县半小时可到达。广安成了川渝经济合作的重要节点。

    广安还有多种储量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石灰石储量300亿吨,原煤蕴藏量7.6亿吨,盐卤储量5800亿吨,天然气储量6000亿立方以上。广安劳动力也有较大优势,去年转移输出劳动力130余万人,其中输出四川省外近百万人,60%到了广东。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广安的能源、建材、机电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基本成形,煤电油气运等都能得到充分保障。

    “广安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还有很重要的情感因素。”广安市长侯晓春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了这一点。他说,深圳与广安有着特殊的关系,广安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深圳正是得益于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才“杀开一条血路”,迅速崛起。深圳人民富裕之后,也饮水思源,经常为广安捐资捐物,一大批企业到广安投资。据初步统计,近3年,仅广东、深圳投资广安项目128个,合同资金近58亿元,实际引资逾15亿元。另外,还有大量的广安人到深圳等地务工经商、投资企业,广安外出务工人员60%以上在广东,四川在广东的3000多家企业中,广安人所占比例都是领先的,这些都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纽带。

    经济脉搏与沿海同跳动

    在广安,记者走遍了广安的五区(市、县),进到了四川最大的火电厂广安发电厂,看到了小平同志亲笔题名的“凉滩电站”,亲身感受了广安便捷的交通,丰富的矿产资源。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偏远的小镇邻水县丰禾镇,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将当地民间的财力和人力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在一条近两千米长的街道旁,一楼几乎全是毛纺车间,毛纺机前的工人都是当地人,投资者多为回乡创业的本地人。目前,这样的毛纺企业在丰禾镇,成规模的有47家,家庭作坊式的上百家,从业人员3600余人。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秦杉      
策划 更多...
标题:云南丽江:"旅游先导"焕发古镇生机
内容摘要:丽江古城是中国知名古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遗址绚丽
图片报道 更多...
30年汽车流变: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
通信电话30年 从“摇着打”到“走着打”
影像·30年:口岸联检从这里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