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一个岗亭”起步书写30年精彩之变
“一个岗亭”起步书写30年精彩之变
中广网    2008年10月09日 20:44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骤雨初歇,经过雨水冲刷的鹏城格外干净清新。川流不息的街道上,一名名身穿制服的交警正沉着自如地指挥着来往的车辆,一切井然有序。

  怀着敬佩之情,我们“续写春天的故事”报道组走进第18站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即交警局),同新老几代交警围坐一起促膝详谈。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在灯火通明的指挥中心,在气氛热烈的座谈会议室,我们折服于深圳交警的飒爽英姿,体会着他们风吹日晒的辛苦,也触摸到深圳交通管理30年来发展变化的心跳。

  岁月如梭。改革开放的30年,正如白驹过隙。伴随着深圳特区的建设发展,深圳的公安交通管理事业也走过了30个春秋。回首深圳交通管理30年的发展史,正是深圳交警艰苦创业、激情洋溢的奋斗史,是他们锐意创新、敢为人先的改革史。30年间,深圳交警用行动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深圳交警走过一条不寻常发展之路

  许多人也许不知道,深圳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从建市初期的一条马路(解放路)、一个路口(解放东门路口)、一个岗亭、一把太阳伞、一个交通班的基础上起步的。1979年,深圳开始组建交通民警队伍,最初的交通班只有17名民警,却承担着市区内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监管着城市建筑安全和环境卫生等工作,号称“十七勇士”。

  今年55岁的何庆明,就是最早的“十七勇士”之一,至今仍坚守在交警岗位上。30年在交警系统摸爬滚打,他谈起交警工作如数家珍,对交警工作的热爱之情也日笃弥深。他难以忘怀,建市之初,交警的创业者们住在临时搭建的简陋铁皮棚里,在弯弯曲曲的泥沙路上指挥交通,凭着“一根扁担”自强自立的精神,以实际行动树立了特区交警的光辉形象。

  时光飞逝,让何庆明等老一辈交警倍感欣慰的是,30年来,深圳的道路交通设施、交通管理、交警队伍发展与建设日新月异,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

  深圳交警以特区人敢闯敢干敢为先的精神,借鉴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积极尝试、不断开创先河。面对一无先例、二无章规,深圳把自行车道搬上了人行道,充分利用了道路资源;遵循群众优先原则,大胆开辟了公交专用车道和港湾式停靠站;增加了灯控路口;对全市道路进行了路口渠化,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由交警提出的《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经市人大通过,为依法管理交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深圳交警的勤务管理,从固守的方块型向流动的一线型转变,管理体制走向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与此同时,他们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收获了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1996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学习济南交警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在市企业家协会组织的全市6000多家企业开展的评比中,首届即跻身“企业最满意的政府部门”,名列榜首。

  一个个细节的对比,也有力地诉说着交警的巨变。30年间,交警从一个交通班发展到交警局;从17人发展到1900余人;从一个交通信号灯发展到电子控制信号灯遍布1039个路口;从自行车巡逻发展到机动车摩托化巡逻管理;从人工手势指挥疏导发展到电子眼监控科技化管理;从不足100平方米的办公房发展到21层的交通智能指挥大楼;从一部电话通讯发展到对讲机、手提电脑、电子监控融为一体的现代化交通指挥网络。可以这样说,深圳交警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科学、从一般到规范的艰辛历程,走出了一条科学强警、改革创新和依法管理之路。

  科技强警多项改革举措居全国前列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深圳交通管理的发展变化中,科技强警可圈可点,多项改革举措“出人意料”,让全国同行为之瞩目。

  在交警局,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组信息:1986年,我市开始使用多位箭头控制交通信号灯;1990年,试行道路上漆划“黄线和黄方格”控制车辆行驶和停靠;1996年,颁布《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1993年和1997年,开辟公交车专用道和使用“电子警察”查处交通违章。除此之外,交通违例处理的票款分离制度、“违例停车拖走”告示、路边开辟咪表停车、自行车道与人行道改造、路口交通渠化实行右转弯优先等各种道路交通管理改革举措,深圳均走在全国的前列。

  提到改革,市交警局交通指挥中心高级工程师槐业义豪情满怀。他是全市交警系统第一个穿警服的本科生,在科研处、秩序处等工作多年,他参与和主持了许多交通管理科研改革,无不获得成功,叫响全国。

  特区建立以前,深圳只在铁路交叉口有一个交通信号灯,用来指示有火车通过时汽车禁行。随着道路的延长,几座信号灯在交叉路口陆续安家。但随着车辆增加,统一模式的单排信号灯已不能适应路口的需要了。槐业义和伙伴废寝忘食,一扫陈规陋习,大胆变革:将传统的红黄绿信号灯改为绿色箭头信号灯。根据不同路口的交通情况,还设计安装了立式、卧式、单排、双排多种模式,将深圳变成了交通信号灯的“博物馆”。1988年,深圳的“绿色箭头信号灯”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同时在北京、昆明、南京及全国各大中城市推广应用。专家们表示,发轫于深圳的这项改革,标志着我国控制信号灯跨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看到每天道路上车流如织,堵塞严重,善于思考的槐业义又提出,将原来宽为4至6米的人行道辟出一半铺设成自行车道,把原来的自行车道改造成机动车道,两边加设隔离栏。这样,原来的两线行车变成了四线行车,车流加大了,车速提高了,事故也减少了。“黄线黄方格”也是老槐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第一个提出的,首先在深南路路段设计实施。

  电子眼的出现,也让全国记住了深圳交警。1997年,有“电子警察”之称的全国第一台电子眼落户深圳福田区新洲/红荔路,引起全国关注。如今,电子眼已经覆盖深圳全市六大行政区域,实现了特区内外交通管理的同步衔接。在全国各个城市的角落,由深圳“走出去”的电子眼也已经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四处密布,发挥着高效的作用。市交警局交通科技处处长林维望告诉记者,近年来,深圳交警针对交通违法的新特点,新增了电子眼的视频抓拍业务以及区间测速,均取得良好效果。2007年7月,广东省交管局专门在深圳召开推广会,要求全省各地交警学习深圳做法、推广使用区间测速电子眼。

  建立长效机制创造文明安全交通环境

  过去30年,深圳交警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展望明天,深圳的交通管理工作也绘就了一幅幅蓝图。市交警局局长刘凤俊表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为我市交通管理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动力。

  据了解,目前,市交警局共有交通民警1900余名,管理着全市总长5250公里的道路交通安全。在道路交通不断发展的同时,全市机动车数量和注册驾驶人的数量也日益增加。截至今年5月,全市共有注册机动车121万余辆,机动车驾驶员123万余人。

  2007年,市交警局在对全市道路交通开展的“调整交通组织、平衡交通需求”工作中,完成了462个信号灯控制路口的信号优化调整,实现市区内部分主要干道的绿波协调控制,车辆等待的延误时间由此缩短。

  “今年,中国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深圳也将迎来特区建立28周年。我们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全力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二是大力开展整治,净化道路交通环境。三是深化勤务改革,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打造交通管理新亮点。”刘凤俊表示,针对全市道路交通发展形势和涌现出的新矛盾,交警部门推出了各类交通组织、管制措施,实行了城区客货交通分离、摩托车禁行、单行循环交通组织、机动车单双号出行等措施,同时对特区内适合交通微循环的道路、高架桥洞及适合开设转弯调头的路段等进行了改造。通过研发运用停车诱导系统、设置时段性临时停车位,还使相关道路通行能力提高了23%。

  刘凤俊表示,今后,市交警部门将以“排拥堵、压事故、保畅通”为主线,全面提升我市交通管理和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努力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安全、畅通、文明、有序、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来源:人民网      责编:赵净      
策划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揭牌成立
建设中的“亚洲第一站”——北京南站
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开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