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改革开放三十年:那辆“长征”车
改革开放三十年:那辆“长征”车
中广网    2008年12月05日 12:09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乌鲁木齐12月5日消息(记者胡志坚 通讯员邓超)三十年前,粮票、布票、肥皂票等票证是老百姓生活中无法离开的,那时甭说无钱购物,即使有钱,如果没有相应的票证,那也是“梁山的军师—吴(无)用”。印象中,只要是工厂生产的物品,几乎都要凭票购买。

  在这种大气候下,自行车的身价就可想而知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时的自行车简直就跟如今的小轿车差不多。何故如此?因为它是“三条腿的王八??稀罕”呀!记得那时,自行车不但式样简单功能少,就连品牌也少的可怜,好象就那么三四种:长征、飞鸽、永久等等。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特殊年代里,我们大家庭中却神话般地有了一辆足以让族人引以自豪的“长征”牌自行车(那时叫“脚踏车”。)当然,这么贵重的东西并非是我们这个贫农家庭所能买得起的。这辆自行车是二叔的工作单位县广播站为方便他上下班而配备给他的“专车”。

  由于自行车少,会骑车的人自然也就不多。每当人们茶余饭后聚集在村口场头闲聊时,每当大伙看到有人骑着自行车在公路上潇潇洒洒地“兜风”时,人群中总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声:“瞧,他还会骑脚踏车呢,真不得了!啧啧……”说这话时已是满脸的羡慕之情了。而骑车人因为赢得了人们的赞许与羡慕,越发骑得耀武扬威 趾高气昂了。
 
  年轻人总有不服气的特点,他们一个个嘴上不说,可心中却一个劲地嘀咕着:哼,烧什么,有啥了不起,有朝一日我也能学会,别神气……

  光不服气没用,学骑车总得先有车才行,而村上唯一有自行车的主儿就是二叔。于是,为了借自行车,二叔便成了年轻人日夜等待的“青春偶像”。每当二叔从几十里外的县城骑车回家,家中立刻就热闹起来,眼尖腿快的老远就跑到二叔家等着借车了,而眼呆腿慢的便只好跟在后面“打擦边球”,帮借到车的人扶车或推车。就这么,大家你帮我,我帮你,往往练到深更半夜也不肯罢手……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的,二叔的自行车我骑得机会最多了。

  刚学会骑自行车时,简直就象着了迷一样,这么说吧,只要一看到自行车手脚就发痒,而骑上它往往就会不知疲倦没完没了地东游西逛。记得有一次家中来了客人,父亲让我骑二叔的自行车到六公里外的集市上买菜,可我一骑上车就“黄鹤一去不复返”了。等我过足了车瘾,从街上回到家时,客人早已走了。结果可想而知??被揍了一顿。但那时却认为值得很呢。

  哦,自行车,你妆点了我们儿时多少个甜美的梦境啊!

  农村自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自行车??这一“昔日王谢堂前燕”,已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如今的乡村,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景象,“生活达小康”已不再是海市蜃楼般的神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平平常常。二叔家不但购置了摩托车,还买了大汽车。而那辆“长征”牌自行车,早已成了收旧货小贩的“战利品”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辆“老爷车”是应该留作纪念的,因为它毕竟代表了一段历史??一段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艰难岁月;还因为它毕竟代表了一种情感??一种在那个艰苦岁月里所特有的,人与人之间弥足珍贵纯朴真挚的深厚情感!您可曾感到,现在的物质文明已经让人情变得冷漠了。

  哦!那辆老式的“长征”车,我怀念你。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秦杉      
策划 更多...
标题:定西:人一能之我百之 苦干实干换新颜
内容摘要: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定西成了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
图片报道 更多...
改革开放30年:物质生活进入品牌时代
30年汽车流变: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
通信电话30年 从“摇着打”到“走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