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改革开放30年——王家庵村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王家庵村的变迁
中广网    2008年10月17日 07:29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广安10月17日消息(记者邵立肃 郑轶 广安台苏坤明  姚毅 李鸿波)10月16日,记者在四川广安市武胜县街子镇副镇长刘光华的陪同下踏访了武胜县街子镇王家庵村,一路走来,只见新修的村级公路在山间蜿蜒盘旋,运送农资的农用车辆来回奔忙,秋菜等农作物生机昂然,村民个个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好一幅田园美景图。

    感谢党委、政府给我们的关怀,现在我们的日子是越来越红火了哟。”王家庵村两委一班人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个曾是全县最偏远、上访最多、检举最多的贫困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思想变  示范带动促发展

    “王家庵村现任两委班子之前,曾有8个村支部书记上任一年或不到一年时间就被换下来,主要原因就是不团结、私心过重、缺乏凝聚力,致使村班子不能带领村民发家致富,邻村的落后面貌都改变了,唯独这个村一直停留不前,村民也是怨声载道。这一届班子从2004年上任后,以身作则,团结协作,事事想着村民,因此得到村民的极大拥护。”驻村副镇长刘光华介绍道。

    调整后的村班子上任伊始,就把打沼气作为为民办事实的第一件事。当时村级公里还是土坯子,有些地方还有大的坑洼,为了让车能顺利的把打沼气等所需物品运送到王家庵村,村两委一班人早上6点多钟就带上铁铲等工具开始填补,在示范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填补队伍中,此举得到了村民的极大拥护。

    起初,老百姓对沼气池好处理解不够,国家的优惠政策得不到享受。于是村两委成员率先打起了沼气池,召集村代表在王村长家里开起了现场会。现场打火、烧水……村民们亲眼目睹了沼气灶的好处,村民杨红云、毛西亮、胡云斌……纷纷报名打起了沼气池。”村主任王建明向我们介绍到。

    街子镇党委书记舒社育告诉我们,以前王家庵村民不想谈村领导,现在一提起村支委会班子就称赞,上一届换届选举,在外打工的老党员陈大文特意写信回来投票要求这届班子继续留任。

  “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一切从村民的利益出发。”村支部书记余中斌说这是他对班子成员的要求,也是村两委对自己的承诺。

  观念变  修通村民致富路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使王家庵村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把公路修好。”这也是现任村两委班子对全体村民的承诺。

    村会计罗书全给我们算了一笔帐。“没修路之前,一些大的东西怎么运出去,只有请人抬或用马驼。如果要卖头猪,一个人力钱起码要30块,还要买烟、买酒、吃顿饭等,算下来额外开资就要一百多块钱。村民喂的猪哪里还有赚头!”

    说起以前没有公路、便民路的日子,村两委班子成员感受深刻。可修路需要不少的钱呀。于是通过向在外乡友求助、向上争取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实在没有办法班子成员就先垫资修起好了王家安村到佘家桥的便民路,这条长2.8公里的便民路使仁和、街子、罗家等至少三个乡镇7个村约9000多人受益。王家安村老党员林依全说,“这条路修得好,赶场晚了,不打电筒都走得回去。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我们背了!”

    便民路的修建使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也对村两委班子有了更深的认识。“修村级公路”便成了全体村民的共识。村两委班子召开社员代表和党员会广泛征求意见,希望修筑一条通村公路,表决同意并得到了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开挖路线土地无阻拦;占地附作物不陪偿……很快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一条致富路通到了各个社和院落。

   “现在有4公里多的村级公路,大车小车直接通向各个村民家门口,再也不会请人抬猪去卖了。修房造屋的材料等都可直接运到家门口。”村民周德琼说起新修的村级公路心中的愉悦心情溢于言表。

    思维变  引进产业村民富

    村民生活要改变,关键在增收。镇党委政府领导通过调研,根据王家庵村山高地沙的实际情况,又组织村两委班子外出考察,决定带领村民大规模的种植沙参。并与业主签订协议,村民免费试种,种植出的产品公司全部回收。沙参种植时间又与春耕秋收等农忙时间完全交错,仅第一年全村就栽植沙参400余亩,据了解,每亩沙参可创收7000元,全村预计今年在此产业方面就可创收约280万元。

    村支书余中斌说,目前,村里有近70户种植了沙参,明年我们将争取让全村家家都种植上沙参,真正把沙参做大做强,成为我们村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赵净      
策划 更多...
标题:[调研报告]江苏昆山:以开放打造中国百强之首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通过外向型发展战略,昆山初步实现了由单一农业向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转变,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向共同富裕、和谐进步的转变,成为中国百强县之首。
图片报道 更多...
农民日记见证改革开放30年乡村变迁
老照片纪念高考恢复30年
书写更加辉煌的未来中国教育事业30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