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山东临朐南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通向山外的唯一一条公路,沿着河流蜿蜒在山脚下,祖祖辈辈就是从这里走出大山。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家乡的路真是太难走了!那是一条简易的土路,崎岖不平、坎坷难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给人们出行造成诸多不便。
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盼着父亲能带我到镇上赶集,因为可以有机会到五六米宽的大公路上走走,顺便还能看看汽车。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步行20多里地应该算是一段比较长的距离了,但那时总想去外边看看,所以一点都不觉得累。离开曲折的乡间土路,走到砂石铺成的大公路上,甭提有多高兴了。
到了1990年,家乡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砂石路,我也升入了初中,学校离家五里路,我终于可以骑上自行车去上学,再也不用担心车子掉到路边的深沟里或陷在泥泞的粘土里了。
1993年我考上师范,毕业后留在县城工作。近几年,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家乡的面貌,也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实现了人们祖祖辈辈都想走出大山的梦想。从县城到家乡的砂石路又铺上了散发着别样芳香的沥青,柏油路修到了我的家乡。每次回家坐在公共汽车上,心里都感慨万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人去趟县城来回要用两三天时间,如今,交通变得十分便捷,去县城再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2006年初冬,质量更好、标准更高的水泥路铺到了我们村里,全村人燃起了鞭炮,敲起了锣鼓,整个村子洋溢着节日的气氛。祖祖辈辈走了一代又一代的乡间土路早已成为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宽广平坦的 “致富路”、“希望路”。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我深切地感受到,家乡的路承载着乡亲们的希望和期盼,家乡道路的每一次变迁,都给乡亲们铺展出更远大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