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视觉记忆
完善市场体系 当前位置>>完善市场体系
陈秀山:温州在市场的调整中成长
   温州人因其做市场的功夫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而其“小商品、大市场”、着力于发展民营经济的路径更是被尊称为“温州模式”。如今,市场经济在全国已成普遍取向的情景下,温州似乎正在逐渐丧失先发优势,温州模式丧失生命力 的质疑不绝于耳。但是,陈秀山主任仍然对温州模式持乐观态度,“温州经济发展以民营企业为主,和市场天然一成,又具有较强的协调、适应能力,再加上具备了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在国家制度、政策不断创新,从而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腾出更多空间的情况下(比如地下钱庄的合法化),温州会面临很大的发展契机,仍然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新情况 新挑战

  温州似乎是在走下坡路,温州市经贸委进行的“2008年一季度行业发展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在温州全市26个重点工业强镇的23470家企业中,有1486家处于停工或半停工,停工半停工比例达到了6.3%,其中乐清和平阳的部分工业强镇这一比例在10%左右。更有人断言温州模式还有二十五年的寿限。

  面对温州模式失去生命力的种种质疑,陈秀山主任认为,这只是客观条件变化使然。当初,温州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生产的主要是微利产品,在某些低成本、软环境、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新劳动法提高了用工成本,原来相对灵活的用工制度丧失,原材料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企业原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渐渐与新的环境不相协调,就会导致一些企业经营发生困难,这是一种正常的优胜劣汰过程。不只是温州,广州、深圳等很多地方的企业也会面临这样的艰难困境和严峻挑战。这就促使企业不断的转变发展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

  “和80年代相比,目前的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市场开放、产业升级,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全国的企业均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相对来说,温州的自我调整能力是很强的,温州模式也不是固定、僵化和一成不变的,它也会根据新情况进行一定的创新和调整。”

  新途径 新选择

  传统温州模式主要内涵有四条:自主的市场主体,广阔的市场取向,漂移的生产要素,无为而治的施政方法。传统苏南模式的内涵也是四条:集体的经济主体,定向的市场,集聚的生产要素,强有力的政府行为。如今,随着两种不同模式的不断调整和相互借鉴,似乎有殊途同归的趋势,比如,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曾经以“无为”著称的温州市政府正日趋“有为”。

  不过,陈秀山也称,一种模式之所以形成,是有其特定的地域、地理、人文、传统根源,所以,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还是会保持相对的特色。

  而温州政府的“有为”之治确实为温州应对新环境下的新挑战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在分析温州经济增速急速下滑原因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以民引外、民外合壁”的经济发展战略。该战略试图借用外力驱动内力,着力推动温州民营企业与国外资本衔接,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其竞争力。

  陈秀山对于这种新的尝试予以认同和肯定,“这种尝试是基于温州民营企业占绝对主导的发展模式创新出来,以前,温州地区并不太重视外资,比例非常有限,发展空间很小,一方面,这样的发展可能会保持一定的活力,但另一方面,技术的创新、发展的规模受限,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这种条件下,温州引进国外大公司、大企业、大产业,确实是有必要的。当然,温州保持其活力的基础是民营企业,这一点应该不会改变,只不过是多了一种企业发展的途径。”

  “政府主要是一种引导作用,还应是有限的政府。”陈秀山同时强调。

来源:《法人》    责编:赵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