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温州的版图没有发生变化。但在这个框架内,却不断出现裂变。这种裂变,伴随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一路走来。
1981年6月,国务院同意苍南从平阳划出,单独设县;
同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实施市管县的新体制,袁芳烈任中共温州市委第一书记,郑嘉顺任温州市代理市长。
其后,瓯海设县、鹿城设区、龙湾成立,瑞安乐清改县为市……
区域定义的变化,带给各地的不单是一个新的称谓,尤为重要的是,它给各行政主体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苍南从分县到立县
1981年3月6日,中共平阳县委、平阳县革命委员会向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提出《关于要求分县问题的报告》,报告的理由是“平阳县地大人多,行政领导力所不及;经济落后,地区之间很不平衡,经济结构复杂,山海之利不能得到发挥;民族、语言结构不一,山区、老区建设不快,群众生活仍很困难”。
6月18日,国务院给省政府下达批复,批准设立苍南县。将原属平阳县的矾山镇以及灵溪、矾山、马站、金乡、钱库、宜山、桥墩7个区的72个公社划归苍南县管辖,县城设在灵溪镇,隶属温州行政公署领导。7月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平阳县划分平阳、苍南两县的通知》。10月10日,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建立中共苍南县委员会,任命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11月5日,苍南、平阳两县分署办公。
这是改革开放之后温州出现的第一次行政区划裂变,分县的实质,是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合理部署,以此谋求各地的均衡发展。
此前的平阳县,人口200多万,因为鳌江阻隔,两岸的间距变得十分遥远。县干部下乡到当时最南端的公社,通常往返要走上几天时间。平阳以昆阳为政治中心,以鳌江为经济中心,而南岸积聚93.9万人口的7个区,几乎没有一个能够起到引领作用的中心点。加上交通不便,县级权力的渗透,几乎都被搁置在区、公社一级,很多山区成为了政策贯彻的死角。
新成立的苍南县,将灵溪作为县城,形成的辐射半径恰如其分地将7个区归结到了一起。这种管理体制的变革,直接让鳌江以南的苍南县受益。
苍南与福建接壤,是浙江的“南大门”。建县之初,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6亿元,工业总产值488万元,财政总收入1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9元。所谓穷则思变,建县之后,依托新的行政区划,当地不断扩大原有的产业优势,在家庭纺织业、铝塑工艺品制造业、商标印刷业以及塑料编织业上大做文章,并创造性地在龙港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农民城,实现了当地、特别是平原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到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7.6亿元,工业总产值40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0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9元。
以“玉苍山”、“江南”合而为一的苍南县,成为温州行政区划调整过程的最大受益者。
建市让中心更加突出
几乎与苍南建县同步进行,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实现了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
在此之前,温州所辖各县由地区管理,温州市的概念,其实单指鹿城等市区部分。这种行政区划,使得市区的行政级别高于当时的各县,地委和专署无法在统一层面上对全区工作作出统筹。时任代理市长的郑嘉顺告诉记者,地市合并之前,温州市的书记由地委副书记兼任,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职能,地委的工作容易受到制约。特别是这样的设置,使得地委所在地不能成为温州地区政治、经济的中心,市区的概念因此变得十分含糊。这对于温州的全局发展,弊大于利。
地市合并后,这种多重领导的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温州市以一个中心向外辐射的形态构成,在管理上形成匀称的梯度关系。1981年12月12日,原隶属于老温州市的瓯海设县。到了1984年,在行政上完全隶属于新温州市的鹿城区成立,同年龙湾区成立,1992年瓯海撤县建区,至此,三区并举且经济匀称发展,这为后来温州市规划大都市区提供了广阔的腹地并创造了先决条件。到2007年,鹿城区GDP达262亿元,与1984年建区时相比,增长260多倍,财政总收入达到28亿,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25亿,在全国县级排第一;瓯海区GDP达192.85亿元,财政总收入22.12亿元;龙湾区GDP达182亿元,财政总收入24.3亿元。
郑嘉顺说,没有地市合并,就不会有温州城区地位的日益突出,市区的积聚效应,也不会像现在这么明显。
此后的1987年,随着温州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出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考虑,经省政府批准,瑞安撤县设市(县级),1993年,乐清也撤县设市。至此,三区突起,南北“两翼”展开,温州的总体发展规划日趋明确。特别是瑞安与乐清两地从县到市后,一度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去年,乐清GDP达360.9亿元,财政总收入46.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3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438元;瑞安GDP达327.03亿元,财政总收入40.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7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39元。
未来区划的科学调整
这些年,温州都在评选30强镇。
从温州经济的总体布局看,281个乡镇(街道)中,重点乡镇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突出。2006年,温州市30个重点乡镇土地面积1299.8平方公里,占全市乡镇(街道)总面积的11.6%;常住人口260.2万,占全市乡镇(街道)人口比重的36.8%;实现工业总产值2519亿元,占全市比重60.9%;实现财政总收入137.5亿元,占全市比重57%。在目前全国1000强乡镇和全省100强乡镇中,温州市分别有强乡镇22个和13个入围。
在这些乡镇中,有相当一部分与不断进行的区划调整相关,特别是撤扩并之后乡镇直接归属于县(市、区)管辖之后,各强镇更是异军突起。
这种机构建制,形成优势集约,使各自的能量得到最大化的释放。但回顾过去我们也应当看到,对未来而言,现行区划未必是最理想的,它应当顺应时代的需求不断产生新的裂变。
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苍南县龙港镇与平阳县鳌江镇的“龙鳌组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鳌江流域城市化发展,强化温州南部地区在我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省政府出台的《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在培育温州大都市区的同时,积极培育龙港、鳌江组合城市,使龙港、鳌江成为以工业和商贸为主,辐射浙南闽东北地区的现代化组合型港口城市,带动整个鳌江流域协调发展的经济、文化中心”。省政府的《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和《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鳌江流域作为“温州南部城镇圈”来加以规划建设:以龙港、鳌江为中心,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形成以龙鳌城市为中心,卫星小城市(中心镇)环绕周边的空间组织结构。注重龙港——鳌江的协调发展,发展成为以工业和商贸为主的港口城市,带动整个鳌江流域的协调发展。
除平阳鳌江、苍南龙港之外,其它县市的一些强镇也在谋求经济中心的集聚,如永嘉的瓯北,瑞安的塘下,乐清的柳市等,都成为了政治中心之外的经济中心。这种选择首先建立在区位和产业优势的基础之上。
温州近30年来不断进行的区划调整,说到底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性调整,它所进行的每次调整,都带来了可观的“移位效应”。面对今后,有关人士认为,温州仍然会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调整前进的步伐。
(注:《温州日报》2008年7月15日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