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新浦东掠影  |  浦东概况
浦东掠影
上海海洋大学临港新校区
浦东新貌
上海浦东陆家嘴夜景
亲历浦东之变 当前位置>>亲历浦东之变
改革开放30年故事:上海浦东的前世今生
   

 

今日浦东

赵启正:“浦东开发是一首雄壮的交响曲,它的总谱是邓小平谱写的,指挥是党中央和上海市委,我们有幸成为这个大乐队的演奏员。”

    上海的浦东开发区一直被人们誉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传奇”。

    它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开发区,比深圳晚了10年;开发时,中国正逢经济的重大转折,国际舆论对它投怀疑票;它基础差,与大上海繁荣的外滩一江之隔,却是农田遍布。今天,它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利用这个节点,我们重新回顾浦东在开发伊始的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想法和做法。

    赵启正,曾任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上海市副市长、上海浦东新区第一任党工委书记及管委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作为浦东的第一代建设者,他向记者重新讲述了浦东的前世今生及浦东开发中那些鲜为人知的事。

    忘不了的烂泥渡路

    记者:能谈谈过去的浦东是什么样子吗?

    赵启正:没开发前的浦东是上海的落后城区,几乎没一个能看上眼的建筑,当时的小陆家嘴地区有条路叫烂泥渡路,每逢暴风雨就“水漫金山”,家里家外积水积到膝盖。许多油罐啊,危险品仓库啊都放在浦东了。

    浦东当时的最高建筑,一是5层的救火观察楼,还有就是民国初年的一处陈氏旧居。

    浦东新区成立之时,东方明珠刚开始打地基,能看到唯一的一个较高的楼就是黄浦江边的港务局大楼。你出去看一圈回来,鞋底下沾的全是土,请外宾吃饭找不到一个像样的饭店。

    当时浦东新区筹委会是在原来的黄浦区文化馆办公,没有食堂,我们就借对面东方医院的食堂吃饭。办公地方不够了,就在文化馆上加盖了一层。

    当初浦东那条水漫金山的烂泥渡路就是现在的银城路,现在路的北段一边是金茂大厦,一边是东方明珠电视塔,路的南段是美丽的滨江园,路东是巍然屹立的楼群和世纪大道,路西是滨江大道滨江花园,这儿已成了美不胜收的所在。

    1990年决定开发浦东

    记者:浦东的开发比深圳、珠海、厦门这些改革开放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晚了10年,为什么选择在1990年开发浦东,而不是在改革开放的初始?

    赵启正:中国改革开放并没有外国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上海的GDP曾经占到中国总GDP的1/6,如果一开始就在上海开发特区或新区,一旦失败了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深圳的特区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果,也为其他后继的特区和新区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邓小平同志选择在1990年决定开发浦东。

    记者:为什么要开发浦东?

    赵启正:开发浦东可以说是个时代的选择。

    上世纪80年代,世界已经形成了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国要在世界经济舞台占一席之地,需要有几个强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去代表中国与世界对话。

    美国有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欧洲有伦敦、法兰克福,英国国土面积虽然不大,但除了伦敦还有爱丁堡是它的金融中心。

    我们有个开发浦东的口号,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虽然听起来只是句口号,但它是有道理的。把上海建设成面向国际的经济城市,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记者:为什么要选择浦东?而不是全国其他地方,或者上海其他地方?

    赵启正:上海很早就在全世界声名远扬,曾经是远东第一大都会,面对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当代它处于“亚太经济走廊”的中点,是亚太海空航线的要冲,又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事实上,也选择了其他地方,在浦东之前有五个特区,最近又有天津滨海新区。

    当时上海也面临一个选择,是开发浦东呢?还是改造浦西旧城区呢?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1972年在他的《日本列岛改造论》里有这么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他说东京的城市布局是比较落后的,但是改造一个旧东京要比建造一个新东京要多花9倍的钱,可惜,在东京没有像浦东那样的一块地方。上海的浦西,历史上就是没有全面规划的,道路设计不合理的例子到处可见,选择在上海市区的旁边建一座新城区,同时带动改造旧市区是极其正确的。

    浦东和市区一江之隔,建好足够的桥和地道就连成了一片。世界上许多名城有一条河流穿城而过,河的两岸都是发达的。浦东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宝地。

    浦东规划:筑巢是为了引凤

    记者:浦东开发的思路是规划先行,与其他城市相比,浦东的规划有什么特点?我们规划的思路是什么?

    赵启正:城市建设必须规划,但在规划中要认清一个原则问题,就是“功能规划”必须领先于“形态规划”。比如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道路、水、电、气、通讯、机场都是为预定的城市功能服务的。

    以陆家嘴的功能设定为例,在开发初始就定位为打造一个集中国与世界、现在与未来相融合的国际金融贸易区,上海新标志城区。按照这个功能设定,在具体操作时,就考虑了中外设计家的结合,在城市规划设计时采用世界各国的设计理念和特色,采用国际竞争的方式进行规划。

    记者:招商引资对于短时期内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浦东的“巢”筑好了,那么如何把凤,也就是外资引过来呢?

    赵启正:你说的“筑巢”,可以理解为基础设施建设,你说的凤是指“投资者”了。当时,从全国看,也有筑巢凤不来的情况,要让中外投资者的思想和你共鸣,才有好效果。这不是靠你对他如何客气,不是好饭、好茶所能达到的。让投资者充分理解浦东开发的前景和上海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地位是最重要的。

    浦东开发中的哲理

    记者:听说浦东开发中许多故事的背后有不少哲理,能告诉读者一些吗?

    赵启正:浦东开发伊始就提出“浦东开发不只是土地开发、项目开发、经济开发,而是社会开发,即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这种思想对战略投资者特别有吸引力,他们理解优良的社会环境能保障他们事业的长久发展和利益。

    在我的办公室里一直挂着“惜土如金”四个大字。外商们就问我,惜土如金是不是就是土地很贵?我说不仅贵,你还要使用得当。比如说郭鹤年先生投资的香格里拉饭店,位于陆家嘴的中西地带,不仅地价高,他们的投资也高,否则就浪费了那个地方,这座大饭店经营得极为成功。

    浦东陆家嘴的绿地是上海市区第一块拆掉旧房建成的绿地,如果批租的话,按照当时1平方米300美元去算,10万平方米就是3000万美元,另外1500户动迁,1户当时用了20万左右,这就是3亿多,再加上修这个绿地,加起来差不多是7亿多,但是这块绿地解决了1500多个困难户,又成为浦东的绿肺,提高了附近的地价,改善了周边写字楼的环境:今后这绿地下面就是地下停车场,这就是一种社会全面的进步,体现了浦东开发是社会开发的重要思想。

    在陆家嘴的黄金地段有个陈氏故居,那是在民国初年建的,上世纪90年代初,拆它还是保留它有很大分歧,我不赞成拆,拆了浦东就没有历史建筑了。当时来访的澳大利亚副外交部长参观了这个地方说,世界很多地方建些高楼并不困难,而保留一些旧建筑,那是要下决心的。

    记者:有人说特区和新区在开发之初国家给了特殊的政策,现在这些政策没有了,它们还能顺利发展吗?

    赵启正:你见过煤炉吗?开始点燃的时候,煤是不着的,要拿纸和木柴把煤球烧着,这些财税优惠政策就是纸和木柴。比如说外资企业的产品生产出来后,当它能够取得利润之时,两年免税,三年减半,另外所得税也比国营企业低,这样一来的确是吸引了一些投资。在初期这对所有开发区都是必要的,在初期我们需要带头羊,要给他们支持与鼓励。

    当有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工业环境,新的投资不再有新区初建时的困难和风险了,新投到浦东这个大炉子中的“煤”很容易燃烧了,大家都是炉中燃烧的煤,熊熊之火会越烧越旺,“纸盒木柴”就不重要了。

    记者:您是浦东第一代建设者,在规划过程中,您对浦东的什么地方印象最深?

    赵启正:有两个地方的印象比较深。

    一是陆家嘴的规划,当时请了英、法、日、意、中五国专家参与讨论。那是在1992年11月,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三楼,长桌上摆好了5个城市模型。其中中国的方案强调从浦西看浦东,建筑物的层次感强;强调了东西向的轴线功能,这就是后来的世纪大道。英国的、意大利的、日本的和法国的方案也各有特色,最终把5套方案综合起来就形成了现在的陆家嘴规划。

    浦东各功能小区之间有比较大的间隔,这留给后人继续开发留有余地。我说过一个美丽的城市不能在20年建完,那样,会使用同样的理念和类似的建筑材料,要200年建完才会丰富多彩。香港有媒体据此说浦东留了“子孙开发区”。

    二是世纪大道的设计,一端是政府和文化区,另一端连着中心商业区。最初的设计就是觉得通畅就好,后来还要求街面美丽和商业及文化功能,在巴黎展览过世纪大道的模型,起初法国人并未给予注意,我们说这条道就相当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他们兴趣就来了。说这个话时,我们心里面是很委屈的,心里想,会有一天哪国人会说他们的哪条大街像中国的世纪大道。

    18年发展下来,浦东的成就可以用一系列的数字来说明,今天浦东的GDP是1990年的60倍,进出口是1993年的26倍,人均绿地是1990年的148倍,地方财税是1990年的50倍。

    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进展,作为浦东的第一代建设者,赵启正先后出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浦东,他会对这块土地有什么样的新认识呢?

    浦东的未来:用好这台计算机

    记者:从18年看下来,浦东是一个全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怎样继续发展下去?

    赵启正:发展浦东如果急功近利,只限于追求经济方面就片面了,必须再加上人文发展,浦东发展才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上世纪90年代初,修建道路的时候,有些农民并不支持,他们习惯了农村生活,但也有农民放鞭炮表示欢迎。纵观上海历史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是经过四五代才完成的,但浦东约三分之一的面积要在10年内就完成城市化。这里面有很多难题,首要的是帮助失地农民的就业和适应城市生活。

    浦东绝对不是上海的浦东,而是全国的浦东,世界的浦东。也就是说吸收世界的智慧,世界的资金,世界的技术,世界的经验。

    浦东开发是一首雄壮的交响曲,它的总谱是邓小平谱写的,指挥是党中央和上海市委,我们有幸成为大乐队的演奏员。

    开发浦东是最令我激动、也令我努力工作过的事业,的确是有许多想法变成了现实,浦东在我心中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浦东和时代相联系,孙中山的东方大港之梦不能实现,因为那时中国栖身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之外,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中国人民的理想才能实现。我们欣逢了这么一个伟大时代。

    注:新华网上海频道9月22日消息

来源:新华网    责编:秦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