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之后见彩虹
1993年到1994年,绥芬河经济突然出现萎缩,当地2300多家外贸公司“黄”了2000家。其兴其亡仿佛是一夜间的事。
这是为什么?“公司一千多,经理一火车”,人们对于几年来发展的回顾,唯一的记忆是热闹与繁华。问题在哪儿?
一番反思后,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
这看似热闹的情况的背后,是单纯以贸抓贸的发展思路,和封闭落后的原始货物交换方式。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出口的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中方的信誉,最后不仅俄方不再相信中国货,连俄罗斯商人也学会了骗中国人。
绥芬河人如梦初醒。
一切只能从头再来。绥芬河人首先决心摒弃盲目乐观的心理,以及随之带来的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最重要的举措在于,针对中俄两国市场互补性强的有利契机,绥芬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经贸、大旅游、大市场”发展战略,志在让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双轮驱动,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合资企业和创汇农业。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有了第一次的伤疤,绥芬河人不敢懈怠。他们发现“什么都好卖”的时代已经结束,中俄边贸讲质量、重品牌渐渐成为主流。
一次,一车发往韩国釜山的特级实木地板由于发货员的疏忽,错装成一级品。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发现后,立刻上报董事会,把已发到境外的货物追了回来。虽然损失很大,但赢得了客户信任。
良好的贸易环境是最好的招牌。近年来,绥芬河吸引全国各地的办事处、经济贸易合作部1100多家,易货贸易的80%以上货物来自省外。
数年之间,绥芬河再度兴盛起来,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对俄商品集散地。
登上国际舞台
让我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绥芬河。
在绥芬河市青云市场5楼,一户业主用熟练的俄语同3位俄罗斯客商交流近半个小时后,销售了100多件针织产品。
作为俄语普及率最高的国内城市,绥芬河每年吸引70多万俄罗斯游客前来观光购物、休闲度假。绥芬河常住人口中,近九成会俄语。这也是绥芬河市倾心打造国境线上“俄语城”的结果。
细心的人发现,绥芬河现在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已越过了一域、一时、一任。“北方深圳”、“国际商旅名城”、“数字之城”成为当地人叫出的响亮口号。
贸易形式在创新中也焕发了新生机。2006年8月16日,经中国、俄罗斯两国外交部换文确认,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内贸易综合体投入运营。
该综合体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俄、朝三角地带,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按照“一区两国、封闭运行、境内关外、自由贸易”的模式运作,中俄两国居民持有效证件就可以进入,年交易额高达20亿美元。
近年来,绥芬河还抓住了中俄“国家年”活动的契机。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的俄罗斯人前来投资。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项目相继落户,推动了绥芬河产业的优化升级。
如今,绥芬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拥有小汽车等10项指标,均名列黑龙江省首位。绥芬河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全国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市”、“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殊荣。
处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的绥芬河,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写下了自己的故事,期待今后的精彩还会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