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集
边疆区经济 当前位置>>边疆区经济
百年口岸变迁史
   

绥芬河城市一角

  这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如果去中国雄鸡状的地图上寻找,它就在鸡喙的下方,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再往外一点,就到了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105年前,当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时,它作为中国铁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曾经进入过历史;16年前,当改革开放之潮终于从沿海涌到沿边时,它又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之一,开始了新的故事。

  它的名字叫绥芬河。

  百年口岸

  盛夏的绥芬河,蓝天丽日,绿草茵茵,处处生机盎然。

  第四届中国(牡丹江)——俄罗斯(远东)国际木业博览会在这里召开,国内外的1000多家知名企业参展。

  因为博览会,小城处处洋溢着喧闹、欢乐的气氛,仿佛陶醉在成功的喜悦里。没错,经过多年经营,绥芬河每年的林产品进口量已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对俄贸易额更是占到了我国对俄贸易额的十分之一。此时此刻,没有人会主动想起那些不堪的往事或沉重的历史。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绥芬河作为中国铁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曾经获得过绝佳的发展机遇。然而,晚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使绥芬河错失良机。

  时光流转。1987年,当改革开放在中国东南沿海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中国的沿边地区终于迎来了开放的缕缕春风,绥芬河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这一年,原国家经贸部授予绥芬河市对前苏联开展贸易及经济合作的权限。驻守在绥芬河市的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团六连官兵可以说是第一批见证者。1989年4月,遵照上级通知,六连派人将第一批由15辆国产“星光”轿货车换回的15辆俄产轿车接进国内。

  此后,会晤路隔几天就有货物从这里通过。由于没有正式的商贸场所,六连将会晤路两侧300多米的路段用绳子围成一个大圈,来往的数千名中俄商人扛着大包小裹,就在地摊上进行“欠欠”(物品交换的意思)。

  昙花一现

  大门真正打开是在1992年。

  这年的3月9日,国务院批准绥芬河为沿边首批开放城市。在这一机遇鼓动下,中俄民间贸易急剧升温。绥芬河当时的情景可谓是盛况空前:政府把办公大楼的部分楼层出租给公司,老百姓家家户户开旅店,随便盖上一间房或搭个棚子,每月就能收回租金万儿八千元。用老百姓的话说,捡块石头都挣钱。

  至今还有人津津有味地回忆起当年的一件“大新闻”——

  1992年5月,时任绥芬河市市长的赵明非带着一件夹克、两个饭盒、一套取自宾馆的牙具、一台小收音机,和他母亲从北京捎来的蜂王浆,上街摆地摊去了。到了现场,工商局的人还喊了一嗓子:赵市长摆地摊了,大家快来买呀!

  在当时,赵市长的“摆摊秀”是反映绥芬河热闹的贸易环境。其实,那时在绥芬河唱主角的是一个新兴的群体——“倒爷”。

  多年来,经“倒爷”的运作,中国的服装、小电器、方便面一车皮一车皮地从绥芬河源源不断地运出,与此同时,俄罗斯的钢铁、木材、汽车则源源不断地涌入。由于当时俄罗斯日用品比较匮乏,载满中国货的火车,往往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已经清空——每一站的站台上,都挤满了抢购者。

  有一位“倒爷”名叫王学文,他曾经用2000吨玉米换回了50辆拉达轿车。从1990年到1992年,仅3年时间,王学文的身家已超千万。

  整个绥芬河为此陷入了疯狂。当时全城4万人,据说最高峰时有1万多“拼缝”者。他们也被称为“蚂蚁大军”,每日游走在火车站和各边贸公司之间,带来各种供求信息。

  1992年,绥芬河有2000多家外贸公司,有人开玩笑说,在街上随便扔个石子,就能砸到一个经理。就连家庭主妇们也放弃了家务,走上大街租摊位卖商品。1989年,青云市场一个1米宽的摊位租价不过2000元,几年后就涨到了数万。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沉寂,百年口岸终于抓住了边贸开放的机遇,遍地的商机几乎让每一个来到绥芬河的人都欣喜若狂。然而,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乐极生悲,盛极而衰,绥芬河是迎来了春天,然而“倒春寒”的经历也就在所难免。

来源:解放军报    责编:夏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