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昆山
美丽夜色(二)
美丽夜色(一)
玉峰大桥雄姿
昆山故事 当前位置>>昆山故事
小康看就业――三个昆山人的故事
   在现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失业率”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数据。这个数据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富裕程度,更折射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程度。在昆山,“人人有工作”是很早就被提出来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的难度不言而喻。在昆山采访的一周中,我们接触到了数以百计的昆山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走上了同一条“小康之路”。我们选取其中三个人的故事与读者共享。之所以选取这样三个人,是因为他们是最有代表性,同时也是最困难的就业人群:农民、“4050”人员和外来打工者。

周祥求:勤劳致富进小康

  正因为是昆山千千万万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他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学习昆山经验报告会”上的发言让人信服。前些天,记者到昆山花桥镇上岸村直击了他的奔小康之路——

  皮肤黝黑,精瘦,放在哪里都是一个标准的农民形象。

  周祥求曾经是一个“下岗”的村干部。2000年之前,他担任花桥镇聚杨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此前他担任过村民兵营长、治保主任,每年1000多元的工资收入。2000年9月,聚杨村并入上岸村,周祥求就这么被“分流”了。一次性给了近2万元的补贴,其他的都没有了。

  反复思量后,周祥求决定承包村里的40亩鱼塘搞水产养殖。养殖的第一年,他就遇到了麻烦,2001年,鱼塘里的一些螃蟹就得了“抖抖病”,如果病情不加以控制,就有可能使整塘的螃蟹都感染上。眼看着患病螃蟹的数量越来越多,他只能干着急。恰巧此时,镇上的养殖协会组织养殖户到苏州淡水养殖研究所学习,周祥求就带了几只病蟹去向专家请教,在研究所专家的点拨下,周祥求很快就控制了螃蟹的病情。这次教训,使周祥求意识到,致富赚钱,要勤,还要科学。

  市场销售是周祥求要面对的第二个难关。没有市场,必须靠自己的双脚去跑出来。于是周祥求每天早上6点钟,骑着三轮车把产品运到与花桥镇相邻的上海安亭镇,再从那里辗转坐车到上海,把自己的水产品送到客户手中。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不怕苦的劲头,周祥求很快就建立起了自己的供销渠道。养殖的第一年,周祥求就赚了5万元。第二年,收入再翻了一番,达到了10万元。2003年,周祥求增加了承包的鱼塘面积,达到了123亩水面,年收入也稳定在30万元左右。

  最后,我们给周祥求一家算了笔账:养殖收入每年30万,年迈的父母每人每月有106元的农村养老金,全家人都享受农村医疗保险。他还参加了农村富民合作社,以6000元购买了3股股份,每年享受600元的分红。前年,周祥求在昆山市区购买了一套商品房,连装修总共花了48万,现在这套房子他已经出租给了台商,每年的租金收入在1.8万元左右。每年,周祥求将总收入的40%%用于储蓄,40%%作为来年的投入,其余的钱除了供全家吃住开销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借贷给亲戚朋友。周祥求说,谁都会有困难的时候,要不是当初村里的干部借了3万元,自己也不会有今天。现在,只要有人开口,他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一次,一个在昆山开出租的堂兄要换车,周祥求一下子就借了5万元给他。

  手记 致富路千条万条,但致富还是需要条件的。这其中,有主观条件,也有客观条件。周祥求相信科学,勤于学习,这是勤劳致富的主观条件,而昆山的大环境则是他致富的客观条件:能很轻松地贷到款,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免除了家庭的后顾之忧……昆山的经验未必能完全一模一样地复制、“克隆”,但周祥求的故事,能给那些渴望致富,渴望小康的人们以希望和启发。上图为周祥求和妻子顾建芳料理鱼塘。

  朱仁荣:很幸运,我生在昆山

  “4050”,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让政府头疼的字眼。昆山不是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朱仁荣就是昆山的“4050”之一。在采访中,这位朴实的汉子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住昆山市淀山湖镇的朱仁荣现年42岁,是一个很典型的“4050”人员。他说,他很幸运,生在“人人有技能”的昆山。

  1979年,改革开放这个充满活力的婴儿,正在母腹中躁动。这一年,朱仁荣高中毕业了。以后的20多年里,他除种过田,还在村办企业、私营企业里打过工。不过,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他只能做简单的工作,而且一直做做停停。很快,昆山的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外资企业纷纷前来投资建厂,企业对员工的需求量很大。由于朱仁荣自幼动手能力较强,在日常生活中,自学了一些简单的电焊操作技能,平时邻里们的农具或其他铁制品坏了,他总是热心地免费帮他们修理焊接。他想,如果能到一个外资企业里当一名电焊工,有个稳定的职业多好。于是,朱仁荣鼓起勇气,满怀希望,尝试着跑企业面试,托熟人介绍……但现实却很严酷:他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没有国家认可的电焊工操作证书,六七家他相中的企业都对他摇了头。“我是家里的壮劳力,下有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上有一天天衰老的父母,我怎么能不急?”就在快要崩溃的时候,镇劳动保障所要举办电焊工操作技能培训班,合格后可以获得国家颁发的电焊工证书!

  朱仁荣把这次学习的机会看做了人生的转折点,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认真学习《电焊工技术》、《金属焊接切割工艺》等课程。除上课专心听、认真记外,每天晚上总在灯下专心复习。有一次朱仁荣边看书,边在家里进行电焊操作试验,妻子怪他说:“邻里们都熟睡了,深更半夜的,你疯啦”,硬是关机让他休息。在培训班组织的现场操作实践中,朱仁荣细心地聆听老师傅讲授的每一个要领并牢记在心,实践操作他总是抢在最前面,不懂的问题总是虚心请教。通过培训,他深刻地认识到过去掌握的一些所谓电焊技能还很肤浅,有些操作方法是不规范甚至是违规的,从而更激发了他学习的热情,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他顺利通过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终于领到了国家颁发的《电焊工职业资格证书》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合格证书》。

  有了证书后,今年8月,经劳动保障所介绍,朱仁荣很快被德国投资地澳帕曼织带(昆山)有限公司录用了。在面试时,该公司老总在看过了他参加焊接技术培训的考核成绩等有关资料后,高兴地说“好好!我们公司正需要你这样的技术工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几次受到了公司领导的表扬。工资、奖金稳定在2000元左右。朱仁荣感受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自信和无比的欣慰。

  手记 知识就是财富,技能培训使最困难的“4050”人员都能掌握一技之长,顺利找到了工作。玉山镇去年开展了专业户技能培训,接受培训的32户专业户平均每户纯收入3.5万元。这就是“三有制度”里“人人有技能”的最好的诠释。市、镇两级劳动保障部门还全面实施“就业登记制度”,成功举办了多期劳动力招聘专场,动员有关单位、企业提供公益性岗位,接收安置“4050”人员。所以说,昆山人能富起来,绝不是因为某个或某几个“偶然”的原因。

  刘文海:只要有能力,你就有机会

  在移民城市昆山,“新昆山人”都有这样一条恪守的准则:只要勤劳能干,就肯定能过上好日子。在众多的“新昆山人”看来,“幸福”是个触手可及的东西——

  昆山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外来人口每年以20%%的速度增加,据资料统计,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地人口,达到65万人,还有3.7万外籍常住人口。昆山市专门为“移民”编写了《昆山新市民幸福手册指南》,小册子不厚,但内容非常丰富。怎么在昆山找工作,怎么读书,怎么看病,怎么维权……分门别类,一目了然。采访中不止一个人对记者说,想做“新昆山人”很容易,最关键的一条是这里找到工作一点都不难。

  我们在街上和刘文海聊了起来。“昆山的发展确实很快,赚钱的机会也比较多,至少比我去过的别的地方门槛要低。”24岁的刘文海告诉记者。五年前,在昆山工作的同学告诉尚在江西做室内效果图工作的刘文海说,昆山很不错,刘文海于是加入到了昆山外来工的行列。“昆山接纳外来工的门槛很低,技术不是太好的人也能找到适合的工作。”

  刘文海在昆山一直从事建筑动画与室内效果图设计工作,五年前来到昆山时,他一个月的收入是500元人民币,住的是公司的宿舍。刘文海觉得自己不只值500元就离开了,找到的另一份工作收入稍多一点,吃、住在不到10平方米的一间民房里,生活有些封闭。刘的第三份工作是和三个人合伙开了一家小公司,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与合伙人分手,因为觉得他付出太多,而他们创造的利润又很小。此后,他租了一间房子,将之改造成一个集吃、住、工作于一体的图文工作室,成了创业个体户,他说这是被逼出来的。进行个体注册时,他花了1000元,现在他有充分的准备组成一家公司。“在昆山,你只要有能力,就有机会。”刘文海对自己的前景很自信。

  手记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极易引发各种矛盾冲突,这对昆山的社会管理是一个挑战,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更是一场考验。昆山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一再强调,对待“新昆山人”要有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对新老昆山人要不分内外、一视同仁。倡导“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故乡;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理念,唤起了“新昆山人”的广泛认同。在管理上,专门成立“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切实承担外来人口的教育管理服务职能,并设立“新昆山人”投诉处理中心,保障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在生产生活上,对所有外来打工者的就业、保障同等对待,保障最低工资水平,享受医保和养老保险,设法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全市建有23所民工子弟学校,共解决了2.5万名外来儿童的就学问题。在居住上,集中建设外来人员公寓,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给打工者,改善外来人员居住条件。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和文明教育,为“新昆山人”创造发展条件。我们说这么多,其实无非是讲,要小康,“以人为本”绝对不是一句口号。
(注:《昆山日报》2007年10月22日消息)

来源:昆山日报    责编:赵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