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今年以来,定西市政协系统牢牢抓住粮食、饮水、供热、教育等重大民生问题,全力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民生观,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色经济 当前位置>>特色经济
发展特色产业
   

  赴渭源县的专家组组长何小谦通过与渭源县种薯企业、协会、种植大户的有效对接,去年与渭源县五竹良种洋芋协会合作,联系外调种薯2000多吨,协会会员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这是定西市积极开展“双百四联”活动的一个缩影。

  为了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有效推动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近两年来,定西市抽调专家,深入各县区农村,积极开展以“百名农业科技专家,每年至少利用一百天时间,深入农村生产一线联基地、联协会、联项目、联农户”为主要内容的“双百四联”活动。这些农业科技专家首先是结合各县区实际,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

  通过现场指导、典型示范,目前已指导建立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等产业基地133个,进行试验47项,引进良种38个,推广新技术7项。其次是联协会提高竞争力。农业专家一方面指导协会规范内部管理,健全利益机制,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开展技术培训,扩展业务范围,目前联系农民专业协会达到48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技术协会的规范化建设,涌现出了安定区商品薯、渭源县良种薯、渭源放养鸡、岷县当归等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三是联项目提高科技含量。农业科技专家发挥专业优势,共联系项目22个,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四是联农户加强服务。农业科技专家下基层搞服务过程中联系种养大户483户,注重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下大力把种养大户培养成生产能手、科技示范户、经营能人。漳县专家组为了促进当归熟地育苗技术的推广,全力指导金钟镇大车床村47户育苗大户进行熟地育苗,落实育苗面积53.5亩,并指导新寺镇发展日光温室大户43户,解决了当地日光温室生产中冬季冻害、徒长、轮作倒茬等技术难题。

  道地药材 打造药都

  来自今日此间甘肃省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的消息称,自古以来就以“千年药乡”著称的甘肃定西,已成为中国“地道药材”主产区之一。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总面积20330平方公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也是甘肃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距兰州市仅98公里。陇海铁路、宝兰铁路复线,312、310、212、316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据介绍,该市中药材不仅种植历史悠久,而且资源十分丰富,其品种达300多种,在中医药常用的130多个品种中,定西境内种植的就有97种,占到了75%左右。该市岷县生产的当归入药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中药配方中有“十药九归”、“十方九用”之说,世称“岷归”。

  定西特殊的地形地理条件、气候资源和生态环境,与中药材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相吻合,适宜300多种中药材生长和发育,也为开发绿色中药材产品提供了先决条件。近年来,定西市委、市政府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使中药材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开始步入以提质增效为主的良性发展阶段。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连续7年保持在100万亩左右,占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49%、全国的7.6%,当归、红(黄)芪、党参等主导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国中药材的市场供求和价格走势。该市中药材年总产量达15万吨左右,总产值达15亿元,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350元,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该市现有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75家,2007年实际加工中药材7.51万吨,占药材总产量的46.2%,实际加工产值7.4亿元,产品类型已发展为中药饮片、中药半成品(标准提取物)、中成药、系列保健、美容化妆品等多种产品。已建成陇西文峰、首阳,渭源会川和岷县城郊、梅川等5个大中型中药材专业市场和岷县“当归城”、陇西神农现代物流园,中药材年交易量达28.14万吨,交易额22.12亿元。

  据悉,该市拟以打造“中国药都”为目标,立足于把全市建成全国一流的当归、党参、黄芪种植、精深加工、新产品研发基地和现代化的中药材物流集散中心,以“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大市场支撑”为突破囗,发挥区域优势,突出产地特色,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引导中药材产业由药源基地向精加工和终端产品市场延伸,全力打造定西中药材产业的新优势,让定西中药材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特色农业嫁接特色旅游

  当走进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太石镇的水泉山庄时,只见四处风景怡人,给人带来一派凉爽。绿荫掩映下,更有淳朴山里人开心的笑。能不高兴吗?这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休闲娱乐的客人,村民们的腰包也随着一批批客人的到来而日渐鼓胀……这是临洮县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的一个缩影,也是全县“发展旅游接续产业、加速经济转型步伐”取得的显著成效,更是全县旅游业与工业、农业实现成功“嫁接”的有益尝试。

  “农家乐”旅游效益明显在临洮县八里铺镇王家大庄村,有一座星辰山庄,占地10多亩,山庄里不仅有垂钓园,还有游泳池、喷泉、荷花池、棋牌娱乐及农家饭服务等,在绿树的掩映下,环境优雅,是个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来自康乐县的马先生深有体会地告诉笔者:“这里不仅是休闲纳凉的好地方,而且农家饭菜也很实惠,七八个人一桌下来也就100多元,而在城里的大酒店这样的一桌饭不下400元。”

  据统计,临洮现有农家乐经营单位(户)68家,拥有床位130多张,直接从业人员达420人,一次性接待人数将近4200人,其中经市县旅游部门评定达标的农家乐示范点有10个,拥有床位80多张,可同时容纳2400人休闲娱乐。

  目前,临洮县“农家乐”总体上正处于点上完善打造精品、面上培育扩张规模的阶段,主要以苗木经济、花卉经济、田园经济、工业园区、自然风光为主。据悉,该县将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在全县范围内重点培育5个‘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0家省市级‘农家乐’乡村旅游特色村(点),建成30个‘农家乐’星级乡村旅游点,培育30家市级‘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点,推出3~4条有影响的‘临洮乡村一日游’旅游线路,并在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百千万工程’中成功创建示范县。

  旅游开发如火如荼临洮县按照《临洮县旅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在集中精力抓好文化资源产品、休闲度假产品、康体娱乐产品、农业观光产品、商务会议开发等五类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了貂蝉湖旅游度假、老子文化园、马家窑文化原始部落、临洮文化大厦等旅游项目建设,并向上级旅游部门申报了王仲甲烈士纪念馆、佛归寺生态园道路建设、南屏山景区道路建设、老子文化园等4个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县上还通过举办老子文化节、“洮阳之春”文化旅游节、春节大型灯会等活动,加大商贸流通,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仅去年,全县共接待各类游客29.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6.5万元,完成社会创收820万元。其中在“五一”、“国庆”两个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12.65万人(次),完成门票收入10.5万元、社会创收280万元。

  产业互动实现成功“嫁接”

  近年来,临洮县围绕“旅游活县”这一总体目标,适时提出了“在农业生产上嫁接旅游,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就地融合、互动发展”的农家乐总体发展思路,并以“走进农家生活、品味农家菜肴、体验农耕文化、欣赏乡村风情”为主题内容,重点依托洮河沿线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以及特色农业生产活动,大张旗鼓地发展了“农家乐”这一新的旅游产品,使全县“农家乐”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在公路沿线、洮河沿线以及城郊沿线等“三沿”地带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同样,早在2004年2月,由新兴花卉园区、美兰花卉园区、花木科技园区三家单位组成的临洮新美花卉园区,顺利通过省级旅游部门初审,当年4月,正式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评定,荣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每年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在工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下,临洮县人工生态旅游及观光农业、新型工业异军突起,遍地开花,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夏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