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扶贫致富 当前位置>>扶贫致富
不等不靠 学会“造血”
   消灭贫困,是党中央、国务院长期以来专注投入的一项工作,为此,国家设立了专门的扶贫基金,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甘肃省定西市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扶贫事业首开先河的地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定西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走出一条摆脱贫困的新路子。

  今年37岁的周小强,是甘肃省定西市符家川镇红庄村有名的土豆种植大户。今年他种植的36亩土豆亩产达到了1000多公斤,纯收入达到3万多元。

  周小强告诉记者,大规模的土豆种植让他尝到了甜头,靠土豆收入他盖起了大瓦房,还添置了一辆摩托车和一辆上万元的农用三轮车。

  在定西市红庄村,像周小强这样专种土豆的种植户还有很多,他们都成了村子里最先富起来的农民。

  甘肃省定西市符家川镇红庄村党支部书记 马国彪:全村是350户人,种植面积嘛是4000多亩,盖起砖木结构房子的达到50%了,通过这几年马铃薯的种植,农民的收入都提高了。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这里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严酷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素有“陇中之苦,甲于天下”之称。今年64岁的吕进芳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村里人的生活十分困难,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虽然那时实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由于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绝大部分群众过着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的日子。

  1986年,中央专门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将农村反贫困行动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划定了贫困区域、制定了扶持政策措施、设立了扶贫专项资金。定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这一时期国家给定西市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83亿元,进行输血式扶贫。

  上世纪90年代的定西,农业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农民“等、靠、拿”的思想意识并没有改变。而这一现象在全国贫困地区都具有普遍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4年,国家组织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用7年时间,也就是到2000年末,解决全国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这一期间,国家对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了战略性调整,把工作重点转向直接对贫困农户的扶持。

  甘肃省定西市符家川镇镇长毛致军:原来造(输)血就是扶贫资金一次性给到农户手中,一次性消费完就结束,那么下一次的困难下一次再解决,现在的造血式(扶贫),就是培训农民的素质,给他的发展经济创建平台,使发展经济的路子更宽、前景更广,持续性更远。

  毛致军告诉记者,为了改变村民们这种依赖的思想,定西市的所有干部走乡串户给村民们做工作,告诉村民只有发展产业经济他们的日子才会好起来,并把一些新观念灌输给老百姓。

  进入21世纪以后,定西市提出“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扶贫发展思路,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产业开发为重点,在定西市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如今,定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集中产区之一及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定西的马铃薯畅销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并销售到了东南亚、西亚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来源:新华网    责编:夏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