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图汇
东莞经济遇寒流
"绿色奥斯卡"东莞获两奖
谁动了东莞的商标
最新播报 当前位置>>最新播报
[调研报告]广东省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典型地区调研报告之十

东莞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广东省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广东省东莞市调研组

    东莞位于珠江口东岸,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1978年,东莞还是一个有111万人口的农业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49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东莞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扬长避短,敢为人先,经过不懈努力,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东莞经济总量已跃居全国城市第十二位,地级城市第一位,并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等称号。东莞奇迹集中体现在5个方面:

    一、率先引进外商投资,形成加工出口产业集群

    利用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是东莞经济腾飞的主要途径。

    一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由小到大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东莞抓住机遇,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电子类企业上,并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端到高端、由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由面向国内市场到走向国际市场,电子类企业不断集聚,上下游产品配套,体系越来越完善,电子信息业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发展起来,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逐步使东莞成为对全球IT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中地。

    二是从制造业向研发、制造、物流业不断延伸。先进制造业是东莞的支柱产业。为了提高制造业的档次和水平,实现由技术外源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东莞建立了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基本模式、以产学研合作为着力点、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东莞从加工制造中心向技术研发中心转变,积极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实现科工贸一体化发展,是创造东莞经济奇迹的又一重要环节。近年来,他们实施了“商贸东莞”工程,颁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整合商业基础设施;认定了54家工业商贸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引入先进管理理念,着力培育商贸流通服务业名牌。全市已形成半小时商业圈,进出口十分方便。

    三是从主要吸引港台资金转向吸引全球大企业。30年来,东莞充分发挥地处沿海、毗邻香港的地理人文优势,通过“借船出海”、“三来一补”等形式,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1985年开始实施“向农村工业化进军”战略,通过大量承接香港的产业转移,推动了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外向型工业发展。 

    四是从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他们一方面从集约使用土地资源入手,全面清理闲置土地,重点打造科技产业园、工业园和生态园;另一方面开始实施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工程,精心选择外资,优先为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解决用地指标,要求每亩投资强度必须在50万美元以上,不断提高引进项目的门槛,使全市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升。

    二、鼓励能人来东莞创业,为发展内资企业搭建平台

    一是为打工族提供创业服务。东莞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万务工经商人员,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和影响下,他们把外企作为学校,把外国管理者作为老师,潜心钻研,掌握技术,学习管理,少数人逐渐成长为成功的创业者。政府为他们的成才培训、土地供应、社会保障、工作环境、子女上学等提供一条龙式服务。

    二是为科研成果转化搭建舞台。为支持发展科技型企业,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并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了境内外的创业者,像宏威数码、易事特等民营企业,就是带着技术成果来东莞创业成功的。仅松山湖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就达100家。

    三是鼓励本地劳动力在服务领域就业。东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服务需求。当地利用自身优势,鼓励居民在酒店服务、房屋出租、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教育医疗、旅游休闲、交通运输等服务业领域积极创业,为社会提供周到服务。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改善投资环境

    在硬环境建设上,东莞先后走了两步棋:第一步,改革开放之初着重打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解决供水供电、交通运输等问题。随着企业的增多,1988年开始实施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战略,发展联网公路,扩大水电供给,改善住宅、商业环境。第二步,新世纪以来着力抓提高。近年来提出实施按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东莞战略,对市、镇、村统筹规划,优化城市布局,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网络化基础设施。近年来共投入115亿元,用于环保设施建设。市财政出资5.5亿元、镇村配套25亿元,兴建森林公园,城市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80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1.2%,森林覆盖率达到33.1%。

    在软环境建设上,东莞抓了两件事:一是建立服务型政府。一方面重视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吸引海内外金融机构来东莞开设分支机构;另一方面改革完善地方金融机构,建设高效、安全、开放的金融服务和监管体系。二是建设和谐东莞。外来人口迅速增加,既带来了发展的活力,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压力。市委和市政府决定用“新莞人”代替“外来工”的称谓,十分重视处理好本地居民与新莞人的关系,以关爱新莞人为切入点,突出为新莞人办好实事。

    四、壮大村镇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和城乡一体化道路

    一是在发展工商业中增强集体经济。对外开放后,东莞农民充分利用保留下来的集体资产,通过土地开发、建厂出租、房屋出租和门面房出租等方式,增加了集体收入。目前,在以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农村,集中了全市三分之二的户籍人口、经济总量和工业企业。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514元,其中来自集体的收入6934元,占60%。集体经济已成为东莞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是在以工建农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东莞的一大优势。他们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的新目标,利用二、三产业的收入建设农业和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服务体系,努力发展多种经营,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向专业化、产业化迈进。

    三是在共同富裕中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先富帮后富,富村带穷村,是东莞走向共同富裕的一条重要经验。2002年以来,全市累计为经济欠发达镇发放扶贫贷款34.6亿元,市财政投入农村扶贫基础设施建设2.84亿元,在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实施财政倾斜,有力地改善了农村投资环境和生活条件,缩小了各村镇发展差距,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富而思进,重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一是以先进文化塑造人。先后投入40多亿元建成村镇文化中心80个,图书馆(室)367个、文化广场360个、电影院和影剧院49间,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他们还定期举办以高雅艺术和知识普及为特色的“文化周末”、“文化高地直播车”、“东莞学习论坛”、“读书节”、“图书流动服务车”,各镇村举办了特色鲜明的广场文化活动。“海纳百川、厚德务实”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与和谐文化的主旋律。

    二是以优质教育培养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市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1989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5年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6年全市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8.6%。

    三是以创新创业激励人。为鼓励年轻人自主创业,近年来东莞市加快实施了“创业东莞”工程。从2006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青年人就业培训补贴,努力营造崇尚劳动、激励创业的社会氛围。现在东莞年轻人读书的多了、当兵的多了、打工的多了、入党的多了,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30年来,东莞每一次大的发展,都得益于思想解放,得益于市委和市政府求真务实、根据发展的实际、不断作出新的正确决策。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莞时,对东莞“打基础、办实业、走正道”的发展道路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东莞率先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验。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给东莞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也增强了他们建设东莞、发展东莞的信心和决心。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陈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