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泉州
城市风光
文化遗址
城市夜景
勇于开拓赢取先机 当前位置>>勇于开拓赢取先机
世界首座"开"字形斜拉桥泉州晋江大桥通车在即
   

夜幕下的大桥显得更加雄浑壮美(陈起拓摄)

大桥主梁采用双波浪鱼腹式梁体,能有效抵御台风袭击。(陈晓东摄)

泉州晋江大桥首创的“开”字形设计独特(陈晓东摄)

观景台可让市民更好欣赏两岸江景(陈晓东摄)

    中广网北京10月24日消息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长3.6公里的泉州晋江大桥通车在即,飞跨过晋江这道天堑,将隔江相望了几千年的丰泽东海、晋江陈埭连接起来。这一架,缩短了晋江与泉州市区的距离;这一连,让大泉州城市进程前进了一大步;这一桥,也成了泉州的新地标。

    这是世界首座“开”字型斜拉桥,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建设者们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创造了六项全国桥梁之最。对于泉州而言,大桥的建成,不仅意味着泉州中心城区的跨越式发展,更意味着泉州在海西建设潮中催人奋进的发展态势。近日,记者深入大桥沿线采访,力求用翔实的报道,描绘一个令人欣喜的未来。

    桥之行:原来陈埭与东海这么近

    宽阔的双向六车道、平稳的沥青路面、美丽的晋江风景……泉州晋江大桥通车前夕,征得施工方同意后,记者先行驾车上大桥体验了一把。

    泉州晋江大桥由主桥、南北引桥及南北互通立交组成。北岸与市区通淮街连接,跨越晋江江面后,南岸在晋江市陈埭镇仙石村与江滨路和沿海大通道连接,全长3.6公里,主桥路宽38米,虽然比现有的高速公路还宽敞,但大桥的设计时速只有每小时80公里。

    汽车从东海互通一侧的一条匝道驶上桥,一路平稳前行,从桥北的东海街道到桥南的晋江市陈埭镇仙石村,以时速70—80公里的速度行驶,只花了三四分钟的时间。沿途两岸江景尽收眼底,宽阔的桥面道路和广阔的晋江让记者的视野豁然开朗。大桥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桥的两侧预留了紧急停车带,为了让市民更好地观景,桥下还有观景楼梯,未驾车的市民可以从楼梯上桥欣赏两岸江景。泉州晋江大桥共安装了三种灯,一种是每盏高达28米的高杆路灯,一种是桥两侧的照明灯,还有一种是勾勒出大桥轮廓的景观灯,每到夜晚,在灯光的照耀下,夜幕下的大桥显得更加雄浑壮美。

    过了桥,到达陈埭镇仙石村,渔民老谢正将打捞来的海鲜装篮,脸上洋溢着喜悦:“我可是一天天看着大桥建起来的,原来仙石跟泉州市区离得这么近,以后海鲜要卖到市区容易多了。”

    车折回来下了大桥,往东海方向走,路的两侧已经高楼林立。宝秀小区等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几年前,这里还是农村。如今,农村人搬进了宝秀小区的商品房,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宝山社区后坑村村民胡建编现在是宝秀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他的妻子在晋江陈埭工作,大桥的通车对他来说特别有意义:大桥通车后,他与妻子离得更近了,到陈埭走亲戚也更方便了。

    大桥项目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桥开始建设以来,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参观,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晋江,最多时一天能有1000多人。早在几年前,一些晋江人就已经到东海物色房产了,更有眼光的投资者已经把晋江的10亩的厂房变卖,换来惠南工业区100亩的厂房。以后“生产在惠南、生活在东海、总部在晋江、公司在全国”将逐步成为现实,因为泉州晋江大桥建成后,从晋江陈埭到泉州市区再到惠安的惠南,所花时间不到半个小时!

    桥之最:新科技铸就六项全国之最

    站在泉州晋江大桥施工现场的一侧放眼远眺,巨大的大桥主塔成一个“开”字高高耸立在主桥中间,数条斜拉索从主塔顶部拉向地面,和主塔一起构成了一面巨大的风帆,而双波浪鱼腹式结构,又让大桥在艳阳下显得格外的壮观。

    大桥项目部书记黄太成看着自己和工友们的杰作,感慨万千:建设大桥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大桥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建设者们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最终创造了国内桥梁“六之最”。

    这六项全国之最中,泉州晋江大桥“开”字形设计新颖,科技含量高排在首位;其次,大桥主梁采用高度预应力混凝土双波浪鱼腹式梁体新技术,有效抵御台风的袭击和防止桥梁产生涡流共振,为国内首创;大桥主线桥梁采用隔震支座为全国示范典型工程,能抵御8级地震的袭击,此项新技术为国内第一;由于泉州的地质条件罕见复杂,在主塔施工中,18根直径2.2米的钻孔桩,根根扎入晋江几十米深的岩层,最深桩基长达61米,嵌入岩层达30多米,均创国内桥梁基础施工之最;大桥施工中,主桥预应力结构采用高强930兆帕精轧螺纹钢,为国内第一次在桥梁中使用,不但提高桥梁的抗拉力,而且节约成本、方便施工;大桥正桥主梁宽38米,采用贝雷桁平弦挂篮整体悬臂浇筑,其施工桥梁宽度和规模为国内第一。

    “泉州晋江大桥是世界首座‘开’字形斜拉桥,这一设计独具特色。”大桥建设指挥办公室的副总工程师尤建才说。站在高处远远望去,已建成的高达134.125米的“开”字形结构主塔的四个翘角姿态飞扬,突破现有倒Y形、独柱形的主塔造型,个性奔放,凸显泉州“开放、交流”的城市理念,加上柱外侧精制的刻槽处理,具有浓郁的闽南民居建筑特色。这一设计不仅外观好看,结构性能更是良好,“开”字形主塔抗风性能好,结构整体刚度大,且对应的斜拉索应力幅低,结构耐久性好,后期维修养护量少,建设费用相对较低。

    桥之歌:大桥是这样“炼”成的

    “六项全国之最”美誉的背后,凝聚了800多名建桥工人的辛劳和汗水。为了确保大桥高质量如期建成,工人们以桥为家,夜以继日,从2005年1月1日大桥开工起至今,已连续4个春节都在工地上度过。

    近日记者来到大桥时,黄太成正在工地上,监督工人做最后的扫尾工作。大桥桥面上无遮无拦,长期的风吹日晒,建设者们个个皮肤黑黝黝的。“现在已能在桥面上施工,比以前的条件好多了。记得建设之初,我们只能站在临时搭建的栈桥上施工。烈日暴晒下,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得能拧出水来。”黄太成说,许多工人和他一样,施工的三年多时间里,基本上没有休假,与家人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

    泉州晋江大桥“开”字形主塔位于晋江主航道,是全桥的重中之重。2006年9月,在大桥主塔最后攻关的时候,也是整个项目建设最困难的时期,许多建设者天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由于大桥桥址地质构造异常复杂,地层以沉积岩及变质岩为主,岩体完整,岩质坚硬。主塔墩基础钻孔桩均位于花岗岩面上,岩面高低不平,岩体强度高,给大桥基础施工带来了重重困难。为了攻克难关,大桥建设者编制了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进行了严格的技术交底。为了打桩,仅主塔就用坏了9台重达8吨多的钢铁巨钻,潜水工下水排除故障60多次。

    大桥上的工人们说,春节虽然没能回家过年,但在工地上拼搏也是一种收获。2007年春节,项目部主塔作业队工人像壁虎一样奋战在80多米高的施工现场,浇筑成功了第13、14两节主塔,引桥作业队一口气浇筑了6跨箱梁,钻孔桩作业队连续填封了16根钻孔桩。被工友们称为“老黄牛”的工人史雪刚,越苦越危险的地方越抢着干,在攻克难关时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连胡子都不剪,任由胡子长到胸前。

    “当大桥建设者必须有奉献精神。苦是苦了点,但看着大桥一天天长大,将被记入全国桥梁史册,心里就很有成就感。”黄太成说,在他30年的建桥经历中,泉州晋江大桥不是规模最大的,却是最有特色的。建桥的日子里四处奔波,但想到能造福一方,让昔日的荒凉变成繁荣,一切都是值得的。

来源:泉州晚报    责编:秦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