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泉州
城市风光
文化遗址
城市夜景
热点直击 当前位置>>热点直击
[调研报告]泉州:利用侨资带动经济起飞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典型地区调研报告之六


利用侨资带动经济起飞
——福建省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福建省泉州市调研组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地处福建中南部,常住人口774万,土地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机遇,发挥优势,艰苦创业,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泉州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为2289亿元、29664元、225.06亿元,与1978年相比,分别以年均17.7%、15.6%、21.5%的速度增长。

    2.产业结构不断升级。1978-2007年,泉州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二、三产业分别以年均22.2%、17.3%的速度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从38.6︰32.8︰28.6调整为4.9︰58.9︰36.2。

    3.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截止2007年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2063家,外资实际到位137.9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9年的0.04亿美元(海关口径)增长到2007年的68.52亿美元,年均递增30.5%。

    4.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1978-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28.3%的速度增长,相继建成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通讯设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和城市绿化率大幅提升。

    5.社会建设同步推进。2006年末,全市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53万人,高等院校由改革开放前1所发展到15所,学龄儿童毛入学率达100%。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73.5岁。

    6.小康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097元、7244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54.4倍、95.5倍。5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城镇登记失业率多年保持在1.2%以下。

    二、发展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1978-1985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1980年8月,晋江县委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若干问题的规定》,拉开了泉州农村工业化序幕。鼓励群众利用华侨的闲房、闲资和闲置劳动力创办企业,承接“三来一补”业务,闯出了一条在全国独具特色的发展乡镇企业路子。1985年,泉州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6.6亿元,比1980年增长近4倍,产业结构由“一、二、三” 格局向“二、一、三”格局转变,告别了以农业为主的时代。

    2.1986-1991年,创办开发区,大力引进侨资,实现工业由散向聚、由内向外发展。1986年泉州撤地建市后,推进建设8大成片开发区,开发面积达2.35平方公里,积极引导企业由“遍地开花”向专业园区集中。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及时把引进侨资侨力与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加工区和工业区等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引进侨资嫁接乡镇企业、发展三资企业。1991年,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418家,实际利用外资2.85亿美元。

    3.1992-1997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优化产业布局,夯实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和经济基础。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泉州市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私营企业转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方位开展对外开放,1993年新办三资企业1514家,创下泉州历年引进外资企业数的最高纪录。1993-199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9.3%,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4.1998-2003年,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名牌战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1999年,出台《泉州市科教兴市战略实施方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出台《关于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工作的通知》,对获得全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和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企业,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并一次性发给奖金,推动企业品牌创新高潮迭起,2005年荣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

    5.2004年至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引导企业争创国际品牌。加强民生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大力实施中心城区优化发展、沿海县域率先发展、山区县域特色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城市污水、垃圾综合处理和工业污染集控区污水处理产业化运作。优化政策环境,实行全程式的网上审批和网络电子监察的行政审批制度,建立暂住证、务工证、计生审验证等“多证合一”和相关部门“多位一体”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

    经过30年来的探索,泉州人民走出了适合泉州实际的发展道路,形成“泉州模式”的特色内核: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县域特色经济发达,品牌优势突出。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泉州市改革与发展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根本上说,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结果。回顾泉州创新、创业、创造历程,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地加以总结,并在今后实践中发扬光大。

    1.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和泉州实际结合起来,把开拓创新与科学务实的精神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群众敢为天下先,在实践中探索,探索中前进。每当发展处于关键时刻,都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大胆突破不合时宜的僵化观念,克服“等、靠、要”消极情绪和不思进取的自满思想,为加快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努力在计划经济体制夹缝中找到发展的出路,因地制宜地选择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在一些人为姓“社”姓“资”争论的时候,泉州人民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30年来,坚持以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以发展的办法破解难题。

    3.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积极从群众的创造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形成“创新、创造、创业”良好氛围。切实关注民生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不断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4.坚持改革开放。泉州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先行先试中赢得主动。30年来,泉州创造了许多全国和全省第一:在全国创办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个引进外资一揽子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第一个以“建设—经营—转让”(BOT)形式吸引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第一个推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第一个以竞争上岗方式招聘县市级主要领导、第一批在新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第一批成立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第一个建立新型的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机制,等等。

    5.坚持不断提高领导发展能力。泉州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历届市委和市政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成功地扮演了工业化推动者和保护者的角色,成功地扮演管理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并在实践中较好地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不搞短期行为。

    四、今后发展的战略设想

    目前,泉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美元,处于工业化提升、城镇化扩张、外向化拓展阶段,具备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和条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泉州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方式更为科学、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改革开放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为殷实、社会发展更显和谐的基础上,力争到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比2000年翻两番;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秦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