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鄂尔多斯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一颗新星。改革开放以前,鄂尔多斯“沙多草木稀,地多产量低,人穷文化低”,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今天的鄂尔多斯,已是沙漠深处营造的一块绿洲,循环经济中净化的一片塞北蓝天,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列车
立足实际科学发展 当前位置>>立足实际科学发展
资源富集地区
   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坚持保护资源、整合资源、集约资源,努力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和环境损失最小化,积极探索资源消耗少、转化增值高、循环利用好的生产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高效转化利用。

    主要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开采,减少资源浪费;拉长产业链条,向资源的精深加工延伸,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对资源的最大限度综合利用;推进产业多元化,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对资源的依赖。

    案例: 在漫漫的毛乌素沙地腹地,乌审召生态化工园宛如一幅绝妙的图画,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乌审召生态化工园是内蒙古自治区500万吨级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园区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以天然气化工为龙头,以煤化工、盐化工、碱化工为补充,以甲醇项目为先导,扩延甲醇—烯烃、乙炔—PVC、甲醇—聚丙烯、合成氨—化肥等多条产业链,最终形成有机化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和新型清洁能源相结合的天然气能源重化工基地。园区内现有远兴天然碱股份有限公司碱湖实验站、苏里格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乌审旗亨泰化工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企业。博源投资集团1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项目建成投产;投资近2亿元的苏里格天然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万吨甲醇扩建项目开工,整体土建完成85%;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在年底发电。这个项目是选择利用沙生灌木生物质资源产生“绿色电力”,项目建成后,每年治理荒漠20万亩,惠农投资5000万元,减排温室气体13万吨,生产绿色电力1.8亿度,循环利用工业废水100万吨。

    在未到乌审召生态化工园区之前,记者猜测:如此大型的工业园区,一定会烟雾缭绕,污水横流。当记者走进她时,与猜测正好相反,整个园区就是一个大型生态园,园区的四周绿色在扩展蔓延,园区内的废水在经过特殊处理后,形成了一个人工湖。乌审召生态化工园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概括:“厂在绿中建,人在林中走,水在园中流,鱼在水中游”。

    事实上乌审召生态化工基地化工业发展已有100多年历史。据史书记载,清朝光绪年间,园区所在地——胡同查干淖碱湖由旗王府向甘肃省商户承包,当时年产量仅为1500吨。1931年,这里开始加工碇子碱。新中国成立后,又在这里成立乌审旗第一个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生产碇子碱,时称乌审旗人民碱厂。60年代初因水灾停产,70年代初又恢复生产,主要生产粉状纯碱,并兼营晒盐供牧区牲畜食用及采湖底“马牙碱”供市场民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原伊克昭盟化工研究所(伊化集团前身)在这里进行“溶解结晶法”生产技术试验并取得成功,无机化工业从这时步入发展高峰期,曾为鄂尔多斯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生产工艺落后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碱资源的日渐枯竭,造成大面积污染,植被破坏严重,几乎是寸草不生。天不再蓝,水不再清,严酷的现实让乌审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很快他们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缺陷,并迅速找到一条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路子。

    2001年,苏里格整装大气田的横空出世,为乌审旗带来了机会。依托当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乌审旗就势而变,提高了其发展水平,加快了由无机化工向有机化工转变,由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由生产工艺单一型的污染型工业向环保清洁与生态并举型的工业转变的步伐。乌审旗将这里定位为生态化工基地,并要在这里打造全国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基地。

    乌审召镇作为一个新型工业城镇,其发展的重点和希望在于工业,但发展工业并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以工业发展拉动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统筹发展。诚如该镇党委书记张志雄所言:“在加速推进新兴工业化的同时,乌审召镇要坚持走发展生态工业之路,加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永续发展。”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赵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