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典中国 辉煌30年]一汽集团:打造中国汽车旗舰
[经典中国 辉煌30年]一汽集团:打造中国汽车旗舰
中广网    2008年11月15日 17:57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长春11月16日消息(记者刘源源)从全盘引进国外汽车生产技术到自主设计生产汽车,30年来,中国一汽集团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一汽集团解放公司的总装厂是当年我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卡车下线的地方,我国的汽车工业就从这里起步。如今,这里已今非昔比。现代化的流水线上每两分钟就有一辆卡车开下生产线。同是解放品牌,不同的是,今天全新的“解放J6”已经站在了国内重卡行业的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

  30年前,当国门洞开,几十万辆外国车潮水般涌入中国时,一汽还延续着“三十年一贯制”的“老解放”。体制落后,设备和工艺老化,产品单一,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典型印记。

  1983年,历经三年的卧薪尝胆,一汽打响了“换型改造”的攻坚战。国外专家断言,没有20个亿,换型是天方夜谈。然而,一汽人硬是用了4个多亿的自筹资金完成了中国卡车的垂直转产。21800多种工艺装备三年更新完成,改造老生产线124条,新建生产线79条,完成生产用建筑面积204700平方米。工作量之大,不亚于新建一座汽车厂。新“解放”卡车技术一步跨越了30年,产量也由6万辆提高到了8.5万辆。回忆起创业时的情景,当年一汽集团的副总工程师沈言行无限感慨:“那时候,整个一个汽车完全是新的,要投产,谁都没经历过,要出一点毛病的话,这个线就停了,就出不来车了。作为设计人员,我们压力都很大。”

  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陈祖涛这样评价一汽换型:“难度之大,举世无双,成功了,应该奖给他们一个一吨重的大奖章。”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汽车工业“缺重少轻,轿车几乎是空白”中国大街上跑的,除了“红旗”和“上海”两个品牌,就再也看不到中国造的轿车了。一汽人心急如焚。

  1987年5月,在首届“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时任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的耿昭杰,代表一汽十万职工阐述了一汽发展轿车的雄心:从中高级起步,向下发展,先建年产3万辆的先导厂,挡住进口。再瞄准国内、国际市场,建设大规模轿车基地。

  一言和得满堂彩。这年8月,中国宣布组建三大轿车基地。一汽首当其冲,成为中国轿车生产的先行官。

  1990年,一辆承载着中国汽车人轿车梦想的乳白色一汽“奥迪”在初春的料峭中驶下了装配线。与此同时,一个总投资111.3亿元,年产十五万辆的一汽?大众普及型轿车项目破土动工。1997年,随着项目的竣工剪彩,中国生产的第十万辆捷达轿车在一汽下线,一汽终于圆了“大厂干小车”的梦想。

  见证并亲身参与这一历程的一汽?大众规划部部长尤峥告诉记者“到了99年,我们生产一下子就和德国大众同步了。以前是4年一个新产品,现在是一年投入两款新产品,八款新产品在准备当中。以前我们只有听的份儿,根本不知道什么,人家告诉你怎么干就怎样干;到稍微懂点,到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在谈判桌上和德国人平起平坐,讨价还价。

  从合资合作,到联合开发、自主开发;从民族品牌,到开放式发展”,30年来,一汽已累计向国家提供各类汽车1100多万辆。产品由解放、红旗、捷达、奥迪四大品牌扩展到了解放、红旗、夏利和大众、奥迪、丰田、马自达等七大品牌。

  今天的一汽,已从昔日功能社会化的航空母舰变成了拥有两个中重型卡车生产基地,三个轿车生产基地,六个轻微型车生产基地,产能达到180万辆的联合舰队。

  年产量突破100万辆,一汽用了40年;从100万辆到200万辆,一汽用了8年;从200万辆到300万辆一汽仅用了两年时间。一个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的新一汽,如今正引领着中国汽车业前行的步伐。#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李志勇      
策划 更多...
标题:[调研报告]广东省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内容摘要:东莞抓了两件事:一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另一方面改革完善地方金融机构
图片报道 更多...
[当年曾流行]出租车:北京城市名片日日新
电视文艺30年:创新发展 中国气派
全球视野里的中国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