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不仅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劳动的责任心。”詹才杰告诉记者,承包之前集体劳动时,自己每天早上都拿着哨子吹通知大家该动工了。可有时候连吹两三遍都看不到一个人影出来。承包到户后,根本不用你吹哨子,许多人家天不亮就下到田里拔草施肥,有人甚至抱着“你早我要比你更早”的心态,相互间较着劲拼命干,田间管理的任何一个细节也都格外尽心尽力。同时,包产到户还赋予农户农业生产的自主权。种什么作物,选择什么品种,种多少,怎么种,这些都由自己说了算。
李家旺告诉记者,包产到户第一年,他就托人找来了水稻优良品种920,再加上一家人的精心耕作管理。那一年,他家的水稻亩产达到500公斤,每亩比上年增加了150公斤以上,3亩多田多产水稻500多公斤。此后,每年都有所增加。他家不仅超额完成了国家征购粮,交足了集体的提留款,而且余下的粮食自己根本吃不完,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售换成钱。做了多年补钱户后,自己的手头终于开始有了积蓄。第二年,他便张罗着利用自己的积蓄,再向亲戚朋友借一点,把兄弟分家时分得的唯一一间土坯草房扩建成了3间砖头和土坯混合搭建的瓦房。2001年又盖起了漂亮的楼房。如今,彩电、冰箱、空调、饮水机等城里有的家电,他家也全都有了。他说,像他这样的条件在周围群众中只能算中等水平。
曾经在当时镇江地区所辖溧水县洪蓝镇组织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工作的汤荣桂告诉记者,除了句容天王外,镇江地委还要求其他县市也要选择一个乡镇开展试点工作,这些试点工作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一系列“铺垫”工作,无疑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2年9月7日,由地区、县、乡、村四级干部参加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动员大会在句容县桥头镇召开,地委书记王一香亲自作动员报告,正式发出农村改革动员令。
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的邵金富、汤荣桂等老人都清楚地记得,那次会议规格之高,影响之广,令人终身难忘。
此后,以土地“集体所有、分户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市轰轰烈烈地全面推行。到1983年底,全市16881个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占总队数的99.7%。
与此同时,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家一户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如老弱病残家庭耕地的耕作问题,拖拉机库房等无法拆分的集体资产使用问题,孤寡老人的供养问题,春种秋种品种统一布局问题,国家统一订购农户粮食问题,统一搞一些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农田基本设施问题等等,我市在广泛调查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制定了统分结合的“八统一”机制,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集体服务,使农民的积极性和集体的优越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这些做法不仅收到了非常好的成效,而且被中央向全国推广。”说起这事,曾经参与武进罗溪镇“八统一”探索和调研工作的汤荣桂至今仍非常自豪。
时任镇江地区农委经管科科员的邵金富告诉记者,在种植业联产承包取得初步成效之后,紧接着又向林、牧、副、渔业包括社队林副业场圃扩展,让“包”字“上山下水”,荒山荒水荒滩的开发性承包也有了新的突破、新的发展。1984年12月全市造林荒山14万亩,承包到户的占78.2%,承包到组的占21.8%,22万亩放养水面承包到户的占89.2%,荒地荒滩5.16万亩承包到户的占42.4%。那一年,全市粮食总产达25.62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78年净增5.84亿斤。
家庭联产承包使粮食生产快速增长,同时也促进了农产品购销制度改革。1985年,国家取消粮、棉、猪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派购,代之以合同收购,密切了农业生产与广大市场之间的联系。农户除了按合同规定完成承包生产任务外,还可以自购生产资料发展其他自营经济,独立进行商品生产。一批“能人”的专长得到发挥,以多种经营为主的专业户、重点户成为发展生产力的先进代表和勤劳致富的带头人、示范户。
到1985年底,全市农村专业户、重点户达43902户,占总户数的8.6%,新经济联合体1260个。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动农村自然经济向社会化、专业化的商品经济转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所有权归集体,农民享有经营权。这种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但却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它既不同于“大锅饭”的模式,又区别于小私有的个体经济,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促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以蓬勃发展,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发展道路。30年来,这种体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条件变迁,这种体制的不足也开始显现。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力逐步提高,家庭分散经营中因土地规模过小而效益不高的问题日渐突出。同时,农户在生产经营中,也往往遇到农田水利建设等许多单靠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者办起来经济不合算的事情,而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户经营规模狭小的局限性,在较大范围内协调和统筹人力物力财力,采用先进技术开发 、加工和利用当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发挥规模效益。
解决方式就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经营权的有偿流转。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起来之后,土地作为一种珍贵的稀缺资源和基本生产要素,只有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其他要素一样流动,才能实现诸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
在丹阳练湖农场,一些农户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给种田大户集中使用机械化设备耕种,种田大户种植面积从几十亩上升上数百亩甚至上千亩,即使按每亩纯收入300元计算其效益也非常可观,而自己既可以收取土地出租的租金,又可以把自己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到乡镇企业或城里打工挣钱,实现了双赢;句容市后白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专业化草坪生产公司,自己再应聘到该公司按照公司的要求种植草坪,虽然种的仍然还是那块地,但是收入却变成了土地租金加自己的工资两部分,效益自然更高;镇江新区大路镇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发展大棚蔬菜等高效农业,既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扬中三茅镇在全市率先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通过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共流转土地5025亩,有效地促进了该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丹阳从今年7月开始尝试扩大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出资范围,在不改变原有土地性质和用途原则下,允许农民以已合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出资方式来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设立两家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另有两家正在筹划之中......
土地的合理流转,这不仅可以把有限的土地集中起来追求规模效益,而且可以将更擅长于从事技术加工、营销或者其他经营的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才。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是短暂一瞬,但广大农民在广袤大地上却不断书写出精彩纷呈的改革华章,使古老的土地焕发出神奇的魅力。
编者按: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来,镇江和全国各地一样,经济社会事业迅猛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本报从即日起推出三组系列报道,分别为《历史记忆》《今昔巨变》《风流人物》三个篇章。《历史记忆》以改革大事回顾性报道为主,主要对当年某一方面的重大改革事件作追忆;《今昔巨变》以普通人物或事件为线索,讲述人民生活发生的变化;《风流人物》主要推出镇江改革开放30年来不同时期的弄潮儿,展示先进典型人物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