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宁夏概况 | 时事新闻 | 辉煌五十年 | 视听宁夏 | 魅力宁夏川 | 喜迎大庆
回族女童教育的开拓者——马新兰
中广网  05月06日 10:13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回乡女童教育的先驱

    4月28日,采访车从银川出发,经吴忠过惠安堡后,在通往同心县韦州镇的一段路上,眼前热火朝天的筑路工程使车速锐减。机器轰鸣的施工场面告诉人们,韦州与外界的联系正在越来越紧密和顺畅。下午2:30,记者到达韦州回民女子小学,这里曾是中国西部女童教育的试点学校。校园占地约大半个足球场,低洼不平的操场、陈旧的五六排教室,简朴而整洁。唯独让人过目难忘的,是那些不知何时早已倾斜、裂缝的校园围墙,似乎倒塌的危险随时都会发生。“为何不见一个学生?”在几人合用的办公室,素衣白帽,略显福态的马新兰笑容可鞠地说:“早上刚考完试,下午老师批卷子,给孩子们放半天假。”今年56岁的马新兰中等身材,目光睿智而自信。

    “女童教育需要一股社会合力……”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NGO“女童”论坛上,马新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西部宁夏同心的回族教育成果。然而,谁也想不到,这位回族女童教育的领航人仅仅只有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

    马新兰是幸运的。

    1952年11月,她出生在韦州镇一个穆斯林家庭。6岁那年,刚上一年级的她遇到了一位影响她确定人生目标的人——一位从北京来到韦州支教的女老师。正因为这位女教师,马新兰才幸运地走进了学堂。这位老师丰富的知识、优秀的品质,使马新兰从小就树立了要当一名教师的理想。韦州镇90%的居民是回族,按当地风俗习惯,女孩子到了九岁就不能抛头露面,只能足不出户等待嫁人。马新兰小学毕业时,当初与她同时入学的40多个女生由于各种原因全都相继辍学,只剩她一人坚持学业。当年,她是唯一一个报考同心县中学的女生。1966年,刚上初一的她,被“文化大革命”彻底击碎了求学梦。

    1971年,同心县招教师,基础扎实的马新兰终于走上了教师生涯,她百倍珍惜这个职业,一干就是37年,历任韦州镇中心小学教师、班主任、教研组组长。尤其是自1985年任同心县回民女子小学校长后,她潜心致力于回族女童教育事业,并取得辉煌成就,使一批批回族女孩在学习中成长,凭着自己的实力走向社会。许多从这个女子小学走出来的学生,后来都当了教师,有的还是大学教师;还有的成为摄影家,有的学以致用搞起了自主经营。几十年从教生涯中,马新兰所获荣誉数不胜数。她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亚洲十大杰出妇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办女校是为了不办女校”

    1985年3月,宁夏教育厅教科所对山区学生的入学率进行了跟踪调查。对韦州镇的调查结果显示,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中的女学生,全镇不足40名,女童入学率仅为40%,辍学率却高达80%。当地宗教界人士带头呼吁,在县、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年8月恢复了停办30年的韦州回民女子小学,马新兰任校长。

    办校之初,没有桌椅、教材、教具等问题马新兰都东借西凑地一一解决了,但生源却成了问题。韦州地处偏僻,长期以来受女孩大了不能跟男孩接触的传统观念束缚,主动送女孩来上学的家长几乎没有。大多数家长认为,女娃娃迟早是别人家的人,花钱供读书不划算,能洗衣做饭就行了,学不学文化无所谓。马新兰没有气馁,走出空荡荡的教室,她挨家挨户给家长做工作。讲没有文化的弊端,讲学习成才的例子,还着重讲女子学校只收女生不收男生。她还请阿訇宣讲《古兰经》鼓励穆斯林“求知”的经文。家长们慢慢想通了,陆续把女儿送到学校。当年9月1日,韦州回民女子小学如期开学,首批共有90名学生,3个教学班,6个老师。

    为防止学生流失,她实行了几项措施:一家有3个女童入学后,免收一人杂费;必须照顾弟弟妹妹的女生,可带弟妹一起上学,交由一个老师专门负责照顾。为帮助女孩克服消极自卑心理,马新兰要求把演讲比赛、故事会、智力竞赛、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活动,均交给学生自己来筹划、组织、主持。请学生担任代理校长、代理班主任,实行学生治校。渐渐地,女孩们原来的拘谨和消极没有了,开始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学习。马新兰教育女生要从小立志,用文化知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向社会。1986年,女小第一批毕业生共48个,100%考上了初中。女小的影响力逐渐增大,1992年,女小作为甘、宁、青、贵四省区之一的中国西部女童教育科研课题,被列入国家八五教育科研计划。资金的扶持使女小发生了很大变化,1997年至1998年,女小进入最辉煌的时期,共有12个教学班385名学生、21名老师。

    “办女校是为了不办女校”,采访中,马新兰一直强调这个办学观点。“怎么解释呢?”马新兰说,当初刚办女校时学生只有几十人,1997年左右最鼎盛时期有近400人,而现在只有240人。但人数减少并不是由学生辍学引起的,而是办女校起到了她的最终目的——当初办女校是因为传统观念对女生和男生一起上学、接触十分排斥,而经过女校这么多年的教育,无论女童本人还是家长,都逐渐解放了思想,认识到男女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有利而无弊。于是,女校的生源也逐渐被分流到韦州镇其它学校。

    被乡亲们当成“人贩子”

    多年的女童教育中,马新兰发现,女小出去的孩子,30%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奋斗目标,然而其他70%或因考不上高中,或因其他原因,最终又回到家里无所事事。“必须为她们培训实用技能”,于是马新兰在女校办起了职业技术与文化知识相结合的培训班,增设了刺绣、小制作、缝纫、编织、烹饪、果树栽培等实用课程,把那些重新失学的女孩又叫了回来,悉心教她们生活的技能。

    她的这一举动,让一直关注女童教育的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臧健教授牵挂。2001年,通过她牵线搭桥,由全国妇联主管的《农家女》杂志社主编、北京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负责人谢丽华,让韦州失学的20名大龄女童免费到北京接受培训。马新兰对这些女童经过面试、笔试、体检后,给她们买好了次日的火车票。让马新兰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此时,这些孩子的家长集体表示,她们不想让孩子参加这次培训,她们认为马新兰可能要拐卖这些孩子。

    马新兰的人品在当地有口皆碑,乡亲们对她的这个看法多少让她有些惊讶和伤心。但她很快也理解了家长的心情,在家长的眼里,像这种车费有人掏、到北京后吃住有人管、学费全免还可游玩的事儿,真是天上掉馅饼,哪有这么好的事?难怪家长们有顾虑。马新兰反复向家长们解释,并答应由她亲自送到北京,到时会让孩子们报平安,女童们这才踏上了开往首都的列车。几个月的培训结束后女童们回来了,她们不但学到了裁剪等各种技能,而且还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后来成为带头致富的人才。

    要为教育奉献一生

    马新兰虽然今年1月已退休,但目前由于女子小学新的校长人选未定,她仍然在这个岗位上发挥着余热。马新兰表示,从教一生的她对教育事业,尤其是山区女童和妇女教育难以割舍。退休后,她决定继续办好已成功开办好几年的村镇妇女扫盲班,使更多的农村妇女掌握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采访结束时,马新兰也表达了她的一些遗憾:“校园的操场是全校地势最底的,下一场雨,操场就成了池塘,孩子们至少半个多月不能用操场,如果能垫高一点就好了;再就是这些校园危墙,一直让我心悬着,由于资金很缺,直到现在一直没能修缮,希望后来者能了却我的心愿。(记者王文革文/图)

来源:新消息报    责编:许新霞      
宁夏概况 >>更多
   50大庆徽标名称为“腾飞宁夏”,主体...
   50大庆吉祥物名称为“喜洋洋”,以宁夏...
历史沿革 >>更多
·宁夏成立40周年大庆 火树银花
·中央代表团抵银参加40大庆活动
·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宁夏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在银川举行
·欢庆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组图]
·宁夏人民隆重庆祝自治区成立30周年
·中央代表团参加宁夏成立三十周年庆祝活动
·自治区成立30周年纪念币发行
·工会十大代表欢庆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25周年
辉煌五十年 >>更多
·总投资7210万元 宁夏自治区矿山环境重现生机
·灵武:10亿高新技术项目引导全区羊绒产业发展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再造一个新宁夏(组图)
·宁夏应对世界气候变化发展避灾特色农业纪实
·宁夏践行科学发展观纪实
·黄河富宁夏 今日谱新曲
·中国在西北干旱地区启动最大规模生态移民
·以生态为念 黄土变绿地——宁夏治沙纪实
·宁夏科学开发宁东再造“经济宁夏”
喜迎大庆 >>更多
·宁夏五十大庆之年文艺舞台精彩纷呈
·宁夏力争50大庆前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全覆盖
·宁夏文艺界迎接50大庆将亮绝活出精品
·宁夏优秀新创剧目展演迎接50大庆
·宁夏投资十五亿元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13万株树木裹绿览山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