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记者手记
孙莹:BIMC里的媒体压力
中广网    2008-08-18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热点新闻怕漏掉

     2008北京奥运会,是世界各国体育健儿尽情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MPC(2008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IBC(国际广播中心)是2008年所有传媒人向往的工作场所,但是毕竟只有两万多人有这个运气,能到BIMC(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工作,成为非注册记者,也是运气。这里BIMC不只是获取赛事新闻的地方,也是了解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变化的窗口。

     第一次感到非注册记者也有压力,是8月2日集体参观采访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这个发布包括奥运会开闭幕式、以及各项奥运赛事天气预报的地方充满“诱惑”——开幕式会下雨吗?能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吗?北京闷热的天气什么时候结束?从0到72小时的天气预报是怎么产生的?

     1号、2号巴士是给境外媒体和港澳台媒体,我坐的是第三辆巴士,等我进到不大的新闻发布厅时,架起来的摄像机已经形成了封闭的U型包围圈,几乎找不到座位,我以最快的速度向前移动,在靠前的位置找个座位,先用背包占上,然后跑到摆放了姓名牌的“主席台”上去放话筒。话筒太多了,放好你的掉了我的……不过这难不住聪明的记者,大家把有架的话筒放在前面,然后没有架的再架在两个话筒中间,这样搭起了一个话筒组成的小塔。好不容易弄好了,新闻发言人却要到另一个“发布席”上介绍情况,记者们急了,连老外都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喊:“请不要换地方!”结果发言人一移动笔记本电脑,话筒小塔“轰然倒塌”……那一上午,人人都出了几身汗,因为采访专家时,我在最里圈,几乎要被压趴下。大家问的最多的就是:“开幕式会不会下雨?下雨怎么办?!”但新闻发言人和有关专家说了,“还不好说。”不过通过细致的采访,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放心的答案是“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已经做好准备,为北京奥运会提供全方位的气象服务。

     当天中午做连线报道,主持人问我参观气象服务中心有什么特别发现,我说:“其实气象服务中心没有想象的那么神秘,看到的只是大大小小的显示屏和沙盘,而这背后是一个卫星、雷达、观测站组成的严密的监测系统……”现在回想起来,那么多媒体那么关心开幕式的天气,不只是为了抓新闻,也是期盼一个完美的开幕式……而中国做到了。

     举手怕不被看到

     新闻发布会,记者都是带着问题去的,但是发布会的时间是有限的,有一场发布会,一位德国记者有幸被第一个点到,但他第一句话是,“希望以后介绍情况的时间短点,多留时间给记者提问。”他的话很直白地道出了记者的心声,以后的新闻发布会和主题采访,发布人的介绍明显短了,多数不再照稿从头念到尾。

     俄罗斯阿尔法电视台的记者特别幸运,只要他们举手,几乎都能被点到,他们的问题总是带着浓厚的感情。“在这方面有与俄罗斯的合作吗?”“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中国年上深得俄罗斯人民的喜爱,特别是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这种交流还有哪些?”“在科技新区建设方面,有没有给俄罗斯的建议?”

     为了被点到,我在一次发布会上换了三个位子,第一次是第三排靠边儿,因为我要照顾到后面的录音设备,后来发现挨我坐的路透社的记者和我一样,也穿着黑色T恤,这样主持人不太容易点清楚,因为主持人一般都说“第几排穿……颜色衣服的男(女)记者。”于是我就挪到第二排中间,但是有一个摄像在前面拍记者,主持人就看不到我了,我又后撤,主持人却宣布提问结束,问发布人还有什么说的,发布人说还是把机会留给记者。我马上把手高高举起,主持人终于看到了,我很幸运地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并得到了发布人的积极回应。

     记者不够助理上

     8月12日,没想到一场关于“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新进展”新闻发布会会有这么多媒体关注,仔细一看,有很多天津媒体也通过天津市委宣传部争取机会跑过来了,滨海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张亮丽的名片,它的建设对于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示范作用。发现坐在我身边的“记者”的证件和我的证件不大一样,非注册记者证是浅蓝色,上面有英文字母“E”,而她的证件是黄绿色,在“E”后面多了一个1,再仔细看,“记者”后面多了两个字“助理”。 22000名境内外注册记者、10000非注册记者,再加上这“记者助理”们,奥运会前方的新闻报道人员到底有多少?真不好说。

     一聊才知道,这位“记者助理”叫高璐,中国人,为《新苏黎世报》服务,《新苏黎世报》是向全世界发行的德语报纸,“那你用德语写稿?”她摇头笑:“我们的工作是英语。”

     “你有没有发稿任务?”

     “我不发稿,新闻发布会也不可能有我提问的机会。”

     “那你的工作是什么?”

     “我把资料和发布会上的重点内容记录整理之后交给《新苏黎世报》驻北京的记者。”

     “你肯定在这里也经常遇到‘同行’?”

     “德新社、法新社、美联社、路透社、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等,很多媒体的记者助理,我都碰到过。”

     新闻发布会进行过程中,高助理就开始跟周围的记者或者前排的天津有关部门人员交换名片,我善意提醒她蹲下,因为这样做是不受其他记者和新闻发布人欢迎的。但是我可以理解,不管怎么样,能参与到对奥运会的报道、在奥运期间通过自己的媒体展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是太难得的一个机会。

     加油!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戴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