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城市设计总工:余姚城市发展大趋势
城市设计总工:余姚城市发展大趋势
中广网 07月09日 10:53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余姚10月30日消息 (记者 李竹)网络记者余姚行活动,记者联合采访了余姚市规划局的总工程师翁洪波,他向记者介绍了余姚城市规划的总体趋势。他说,城市作为三个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大趋势之一:余姚城市在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地位日益加强。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全省形成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区;杭州湾两岸“V”型和温台沿海“I”型两大城镇连绵带。余姚城市位于杭州湾两岸“V”型城镇连绵带,从属于宁波都市区,处在沪杭甬交通走廊的近末端,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区域之一。

    区域位置是余姚城市的优势,随着杭州湾大通道、沿海铁路大通道和杭甬运河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建设,余姚城市的集聚和中心作用日益强化,在全省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地位上升。考虑问题必须从长江三角洲整体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出发,突破行政区域对城镇群结构形成和经济协作发展的阻力,构建开放与共生的城镇体系。可利用杭甬高速公路、萧甬铁路复线和宁波深水港口开发等有利条件,依托现有城镇,形成区域内第二、第三产业高度集中区,高新技术产业和原材料基地,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创汇农业基地和海洋开发基地,提高城市发展品位。

    大趋势之二:杭州湾大通道的建设将使我市彻底融入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圈
杭州湾大通道的建设,将使我市对外交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使区域人口和生产力布局出现战略性调整。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大通道的建设将缩短余姚至上海的时空距离。目前,我市至上海的行车距离约4个小时。大通道建成后,上海将集中发展南上海,余姚至上海的行车距离缩短为约2个小时。

    二是大通道的建设为改善我市区域交通条件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通过大通道可连接苏州-嘉兴-乍浦高速公路和苏通大桥。浙东南上三线高速公路和104国道两旁区域和上虞与上海的联系,也将从西向途径杭州改道为东北向通过余姚,余姚的区位从“末端”变为“节点”,活了起来。同时,通过建立高速公路、铁路、运河和轻轨等快速交通网络,组成区域综合运输体系,形成我市与长江三角洲市场、海外市场联系的骨架。

    三是大通道建设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增长极。大通道搞活了我市的空间结构,将形成杭州湾南岸的产业—城镇发展群。我市未来城市的空间发展也将有战略性改变,西北部地区成为重要的发展极。可充分利用上海的各种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升级。
    大趋势之三:余姚城市将成为宁波都市区中余慈组团的一级组团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中确定:未来宁波市域以宁波中心城为中心,形成“二区T轴”为主体,面向杭州湾的开放式空间布局结构。“二区”即北部都市区和南部生态发展区;“T轴”即滨海线与沿海国道主干线。都市区由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及奉化、慈溪、余姚部分区域组成,呈以宁波中心城为中心的带形组团式布局结构,外围组团为余慈组团和奉化组团。

    余姚与慈溪是一种“竞合”关系,唇齿相依,历史上经济社会联系十分紧密,解放以来,两市行政区划变更频繁,综合经济实力接近,资源优势互补,工业产业结构都是以电子、塑料为主,民营经济十分发达。近二十年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共性突出,尤以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市场化程度高、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快、全国性的贸易市场发达等特征明显。随着杭州湾大通道的建设,余慈组团将快速发展,将使我市的区位优势更加显现,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能力,成为产业专业化地区,并将有力地推进我市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大趋势之四:余姚市域城镇发展空间将形成“一市三区”呈“丰”字型结构

    城镇空间结构为“一市三区”
    南部——生态涵养区。杭甬高速公路以南地区,为山区丘陵,自然条件良好,同时也是我市的水源保护地,以全市的生态涵养功能为主。
    中部——商务服务区。以市区为主体的我市中部地区,依托现有良好的基础,建设成为服务于全市的行政、商贸、金融、会展、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集中的地区和居住的首选之区。
    北部——产业集聚区。北部为杭州湾冲积平原,土壤肥沃,交通发达,可大力发展有区域特色的加工工业和效益农业。
城镇地域结构将形成“丰”字型

    东西向:北部地区沿329国道将形成低塘——姚北新区——泗门——临山——黄家埠城镇密集带;中部地区:一是北沿319省道(即甬余余夫公路)将形成三七市——丈亭——马渚——牟山城镇密集带,二是南沿杭甬高速公路形成大隐——河姆渡——陆埠——牟山城镇密集带。

    南北向:由杭州湾大通道连接线与市区及南部山区连接,将形成小曹娥——市区——梁弄——鹿亭——大岚——四明山城镇密集带。城市用地进一步向北拓展,在329国道与市区联接的交通节点处,依托低塘等镇,将可开发一个新城镇组团。

    大趋势之五:余姚城市将逐步成为长江三角洲的“文化源头、历史名邑、休闲胜地、工业新城”

    文化源头

    以自然山水为载体,通过挖掘余姚特有的姚江文化带,努力做到文化在山水中体现,山水在文化中显现灵气。姚江文化带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亚文化圈,经过七千年的发展,其重要文化脉络清晰可见。
   河姆渡文化。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远古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东亚乃至更广泛区域内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先贤文化。自虞舜至黄宗羲,文化名人、文化精品、文化群体,于余姚这块方寸之地不断涌现,对中华文化、太平洋区域文化影响深远,成为姚江文化发展的高潮。

    革命老区文化。在余姚这块土地上,曾创建过浙东工农红军、新四军浙东纵队、浙东人民解放军三支革命武装,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开展了惊天动地的革命武装斗争,为浙东革命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历史名邑、休闲胜地  城市河流纵横,山水相依,“双城”格局至今犹存,自然环境优美,其城市功能是创造一个优质的城市居住环境,辅助余姚市经济社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吸引力。要保持和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重点保护历史古迹和历史街区,体现古城的文化底蕴。要开发保护穴湖风景区,候青江、姚江和最良江两岸风景区,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工业新城   就是指姚北新区。姚北新区将以建设城市分区为目标,建成融生态、居住、商业金融、文化和科技为一体的综合型新城。要立足于余姚的产业结构调整,利用杭州湾大通道,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机电工业基地作为余姚城市的主导功能,并时刻追踪长江三角洲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使余姚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地位得以巩固和提高。

    另外,从现实需要和远景发展来看,我市可考虑将城市的文化发祥地和水源地也纳入到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

    大趋势之六:余姚城市的空间布局为“南城北园”

    南城——余姚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将利用姚北新区的建设,疏解一些加工型企业,以“生态型、园林型”为发展目标。主要承担以下四方面功能:
    ①全市的行政、商贸、金融中心;
    ②成为浙东北地区的环境优美的人居城市;
    ③具有山水田园风光的历史文化名城;
    ④以发展交通运输、会务展示服务和娱乐休闲服务为目标的省内外经济联系的桥梁和基地。
    北园——姚北新区
    姚北新区的发展,首先将立足于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其次将利用杭州湾大通道建设,作为上海等长江三角洲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加工组装、生产制造基地,带动我市产业的升级。姚北新区主要承担以下三方面功能:
    ① 新建企业的发展基地;
    ② 工业发展园区化的集中地;
    ③ 城区工业向外疏解的目的地。

    在以工业园区为主的功能上,姚北新区也将配套建设集居住、商业金融服务、文化娱乐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发展区。
  大趋势之七:工业化将有力地推动着城市的发展
 中国加入WTO,长江三角洲将成为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首要地区,在初级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我市民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力量,近二十年来快速健康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城市化进程。但面对现代市场经济,其运行机制与WTO的框架和制度规章,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民营企业大都具有家族企业特征,产权结构单一,管理机制非制度化;缺乏规模扩张、直接融资和自主创新能力;存在龙头企业少、组织化程度低、综合竞争力弱等问题。当前,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高速发展阶段,今后,企业的高成长首先面临的是体制创新问题。必须克服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走现代化大企业的道路,把民营企业集团化,把经济特色文章做好,产业布局要与城镇布局紧密结合,依托经济发达的城镇强化城市功能,开发建设产业园区,引导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集中,使城镇成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心。
    大趋势之八:市域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我市人口拉动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
    1、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将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优质的生活环境,充满吸引力的就业机会,不断吸引全国的人口向这一地区迁移。
    2、贯彻“人口集聚”理念,把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作为城市化最为核心的内容。近几年,我市外来劳动力每年增加约1.5万人,今后在产业扩张的推动下呈上升趋势。下山移民、农村建房改革,也给城市人口增长提供了制度性动力。
    3、城市鲜明的个性、山水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增强,将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在医疗、子女就学和就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预计今后20年我市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趋于零增长,自然增长的总人口规模基本稳定在85万左右,而外来人口将成为主要动力,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地区。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我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城镇人口为34.5万,城市化水平为40%。预计全市城市化水平,2010年为55-60%,2020年为70-75%。我市经济和人口向北部地区积聚,地区间的城市化水平将继续保持不平衡。
   大趋势之九:中心城区将形成一主三次的城市结构
   1、城市主中心——综合中心
综合中心位于龙泉山至舜江楼的姚江南北两岸。南岸通过用地调整和功能转换,强化市级中心的主导作用和商业金融功能。
   北岸以龙泉山、舜江楼为核心,着重于保护和保存历史街区(武胜门和舜江楼街区)、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建设适量的商务公寓和住宅建筑。
   2、城市次中心——专项功能为主的中心
   规划三处城市次中心,分别位于新建路北部、最良江的东端和最良江的西端。
   会展公园:位于新建路与北环路交汇处西南侧。东侧和北侧是“模具城”和“塑料城”等大型物类贸易集散地,加强其会展和贸易的职能,成为余姚中心城区北部的次中心。
   文化艺术中心:位于最良江东端的三江会合处。以三江口和三名山(凤山、龟山和蛇山)为主题,对周边地区进行用地置换,建设大型文化设施,共同组成余姚的文化艺术中心。
   体育与文教中心:位于最良江西端的两江会合处。在两江口至玉立路之间安排余姚市体育中心,连同河口体育公园以及南侧的公共服务设施,构成余姚的体育文教中心。
   大趋势之十:凸山显水张扬个性的城市设计将使余姚城市焕发出无穷魅力
   城市设计是一种新的理念。余姚城市发展,要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思路,力争做专、做特、做精。做专,就是扬长避短,明确定位,在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扮好自己的角色。做特,就是凸显亮点,形成特色,作好山、水、江、桥文章,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形成江南山水城市。做精,就是树立精品意识,从数量、规模扩张,转向城市功能品质的提高。
   城市历史街区和三江六岸景观概念性规划已通过国际招标,下一步规划方案已完成,正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会展公园及文化艺术中心城市设计国际招标也已结束,正在进一步深化方案。体育中心规划方案正在编制。中心城区一主三次的城市设计,充分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态研究和城市个性研究,甚至为野生动物的迁徙留出了廊道。预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保持目前这种发展势头,余姚城市一定会重显生机,焕发出无穷魅力,吸引住国内外更多有识之士的目光。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