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最新报道  |  各方反应  |  图片报道  |  相关评论
涨价背后
   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目前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发出“粮价继续上涨会引发战争”的警告。面对国际粮食市场的重大危机,我国粮食市场遭遇了哪些挑战?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
最新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最新报道
国际粮价上涨对我国影响有限
中广网    04月15日 15:12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4月15日消息  近来国际市场上粮价大幅攀升,并在一些国家引发粮食供应短缺的担忧。粮食作为一种基础性消费品,其价格上涨引起各方关注。

    国际粮价自2002年开始上涨,但近年来涨势明显加快。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仅2007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世界银行本月9日发表报告说,截至今年2月底,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

    在粮价上涨的同时,世界粮食储备正在减少,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目前,各方普遍认为,自然灾害导致产量下降、世界粮食需求增加、市场投机活动、油价上涨和生物燃料产业争夺粮食资源等,是推动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日前指出,自2007年8月份以来,国际粮价上涨更加迅猛。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市场混乱,大量投机资金流入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从这个角度讲,粮价上涨同原油、黄金和其他大宗产品价格走高一样,背后都有美国次贷危机的间接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油价飙升和生物燃料争夺粮食资源也是推高粮价的重要因素。油价居高不下不仅推高了化肥等农资产品价格,而且导致运输等农业综合成本上升。而生物燃料则是直接消耗玉米等粮食,也是粮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

    粮价大幅飙升,不仅会加剧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甚至对一些国家的社会安定也产生了不利影响。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本月9日在印度访问时指出,由于粮价急剧上涨和粮食供应短缺,一些非洲国家和海地出现骚乱,“我们已真的面临一个紧急状态”。 他呼吁该组织191个成员的领导人参加定于6月3日至5日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高级别会议,以讨论目前出现的“紧急”情况。

    粮食供应短缺问题已引起全球众多国家的担忧。在亚洲,泰国、越南和印度等大米生产国正减少或限制大米出口,以平抑国内米价,确保供应。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则提出了多项旨在增加大米产量的措施。

    关于粮价未来走势,世行强调,目前粮价居高不下并非一个短期现象,受全球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粮价都将保持在高位。世行估计,今明两年粮价将继续攀升,但在此后随着供求关系调整,粮价会有所回落,但在2015年之前,粮价都将在2004年的价格水平之上。

    针对粮价上涨和部分国家面临粮食短缺问题,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指出,一方面发达国家应加大对低收入国家的援助力度,以解决贫困人口目前面临的最紧急问题;另一方面,各国政府还应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和推动农业企业的发展,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国际粮价影响有限预计国内今年不会大涨

    今年以来国际粮价步步飙升,1月份国际大米价格暴涨约20%,4月初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的优质大米更是比年初涨了70%左右,创下34年来最高水平。据世界银行最新估计,国际大米价格今年将上涨55%。对国内的粮价走势,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粮食价格相对独立于国际市场,加上政府宏观调控效果显现,预计今年国内粮价上涨幅度不会太大。

    调控效果显现

    “短期内国内粮价上涨的动力不会过于强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指出,在年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我国连续出台了五项调控措施,分别是降低粮食进口关税,取消粮食出口退税,征收粮食出口关税,实行粮食出口配额制,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价格管制,加之今年已经2次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幅度达9%-10%,国内市场的粮食供求能够维持平衡。 


    祁京梅还指出,从国际、国内粮价上涨周期来看,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也不紧密,两个市场相对独立运行,我国此轮上涨周期是在2006年,而国际粮价上涨则启动于2007年中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表示,受多种因素影响,今年国内粮食价格将保持上涨趋势。虽然我国粮食供给保持大体平衡,但主要依赖进口的大豆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会上升,同时期货市场受国际影响投机活动也将频繁,这些都将是我国粮价上涨的因素。

    确保粮价平稳

    当然,无论受不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影响究竟多大,保证粮食供应、确保粮价平稳都将是我国今年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粮价的推动下,我国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创出了8.7%的11年新高。对此,亚行经济学家庄健说,中国政府在今年预算中安排了5625亿元的支农投入,近期又追加了252.5亿元加大对农业的扶持,这一举措抓住了缓解物价上涨压力的要害。

    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近日也撰文指出,为确保粮价平稳,今年要根据粮食产销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自给水平。

    农业部的数据表明,我国粮食自给率10年来一直稳定保持在95%以上,粮食储备达1.5亿吨到2亿吨,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

    警惕粮食安全

    光大期货小麦分析师田亚林表示,我国国内粮价受国际影响有限,目前供求关系不是主要因素,国内粮价更多是受政策影响。田亚林表示,当前要确保稳定粮价,除了控制出口,扩大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供给才是根本出路。虽然目前我国粮食供应还能维持供求平衡,但粮食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田亚林指出,虽然我国近两年的粮食价格上涨了9%之多,但中国的粮食价格是全世界最低的,国际市场小麦和大米的价格是中国的2到3倍,玉米价格也远高于中国玉米价格,这种巨大的价格逆差是不合理的,不利于长期的粮食安全。据悉,今年两次调高的小麦及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仅是10年前价格水平的80%,10年来,物价水平、人均工资均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而粮价没有大幅上涨,老百姓种粮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加之,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和增加趋势,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商品粮的需求量。

    同时,随着国际、国内市场越来越广地相关联,国际市场粮价的大幅上涨,这决定了低粮价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田亚林认为,从长远的粮食安全问题考虑,国内粮价适度上涨属于正常的。但在当前物价高企的情况下,确保国内粮价稳定,对全局来说,更具有重要意义。(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薛黎)

来源:新华网    责编:冯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