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最新消息  |  重点关注  |  图片报道
最新消息
   2008年11月27日至2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了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会议。
图片报道
2006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
2005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
2005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
最新消息 您现在的位置:最新消息
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广网    2009-01-08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月9日消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进入世界前列,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迅速提高,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0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科领域,无论是科技政策环境、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还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等各个方面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活力得到空前激发,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正步入一个重要跃升期。

    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形成了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创造和发展知识产权的水平大幅提高。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内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连续三年超过国外申请量,其中商标、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1位。

    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涌现出了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以及先进国防武器装备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我国初步具备了支撑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达到同类国际实验室装备水平,形成了包括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较完备的科技基础条件体系,部分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网络规模、网络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我国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克,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能源和资源领域的科技创新为突破发展瓶颈制约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能源领域,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为调整能源结构和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在矿产资源领域,突破了一批制约我国资源重点勘探领域的技术瓶颈,提高了采选冶综合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在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领域,重点攻克了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土壤修复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气象、地震、洪涝等大型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系统。

    农业科技进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一大批农林动植物新品种、优质高效种养殖技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的应用,使我国农业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粮棉等大宗作物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突破,产生了超级杂交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等一批重大农业技术成果;小麦条锈病、粘虫迁飞预报以及飞蝗根治等技术取得突破,有效降低了农作物的灾害损失。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农业技术、面源污染防治技术、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防沙治沙技术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技术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并在大豆、玉米、蔬菜、肉制品、林副特产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我国以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科技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人口与医疗卫生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人口控制与优生优育的技术进步,为实现人口再生产从“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疾病,以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在基因等创新药物研制、中医药现代化以及数字化医疗设备开发方面也取得多方面进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支撑。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纳米技术与传统纺织业的结合,调整了纺织业的产业结构,使得中国作为一个纺织业大国,人民群众在衣着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为给人民群众安居、宜居展现了广阔的前景。智能交通正在逐步为公众的出行创造快捷、舒适、安全的条件。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