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最新消息  |  重点关注  |  图片报道
最新消息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天上午在北京隆重召开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图片报道
2006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
2005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
2005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
重点关注 您现在的位置:重点关注
2008年度获奖情况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介绍
中广网    2009-01-09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月9日消息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经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授予王忠诚院士、徐光宪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经国务院批准,授予“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结构和动力学研究”等34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授予“小型高精度天体敏感器技术”等3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粒子过程晶体产品分子组装与形态优化技术”等52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青藏铁路工程”等3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的研究”等26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中国大陆科学深钻的科技集成与创新”等225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美国农业经济学专家罗斯高、澳大利亚生态学专家维克多·罗伊·斯夸尔和德国化学工程专家洛塔·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介绍

    1、王忠诚院士

    王忠诚,男,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等。

    王忠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他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做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

    概括为:第一、医学理论方面。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总结出一套不同脑干肿瘤采取不同手术入路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要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手术质量和数量居世界领先。在发现脑干具有可塑性的基础上,他又悉心研究脊髓结构及功能,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得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迄今他带领团队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居世界领先。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他率先提出了“大型血管母细胞瘤术后可产生正常灌注压突破”的观点,利用术前供瘤血管栓塞、术中亚低温等措施,有效地预防了“正常灌注突破现象”的发生,使手术死亡率降至4.3%,并极大降低了手术致残率,而该项手术死亡率国际综合组报道高达24%。

    第二、临床技术方面。50年代,王忠诚为提高神经外科诊疗水平,在缺少资料及设备的情况下研究脑血管造影术,忍受了大剂量放射线照射,六次肺炎,身体受到严重摧残,积累了2500余份病例,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脑血管造影术》并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使当时的神经外科诊断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60年代,他首先在国内采用并推广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施行逾千例动脉瘤手术,使该病死亡率由10%降到2%以下。70年代,他率先在国内开展并推广颅脑显微手术,第一次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完全切除垂体腺瘤并保留患者的正常垂体功能。80年代,他摘除了直径为9cm的巨大动脉瘤,至今为世界罕见。他带领他的团队建立了神经外科手术新方法,解决了神经外科领域众多世界性难题,极大地提高了脑干肿瘤、脊髓内肿瘤、丘脑肿瘤、颅底中线肿瘤等疑难脑病疗效,让患者术后基本享有正常人的生活质量,把我国神经外科整体水平带入世界先进行列。

    第三、学科建设方面。他牵头组建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统一了全国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他创建并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他带领学生研制成功了国产导管、球囊栓塞等七种材料,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的空白。他领导并组织我国神经流行病学的调查工作,为党和国家制定预防政策提供了依据。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建立起了神经外科网络,天坛医院为18个省22家医疗机构送去了技术支援。近年来,他先后成立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并任学院院长。设立了“王忠诚医学优秀人才奖”,创办了“王忠诚医学基金会”,培养了70余名研究生和博士后。

    从医六十年来,他发表学术论文29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荣获66项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级奖项8项、部市级奖项30项。1997年荣获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00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最高奖“白求恩奖章”,2001年荣获世界神经外科学会颁发的“最高荣誉奖章”。2006年在“亚大颅底神经外科大会”上,荣获“领导促进颅底外科贡献奖”。

    近年他又创立了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并成功召开了三届世界华人神经外科会议,为中国的神经外科事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他仍然工作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为患者、为学生、为医学事业奋斗拼搏。

    2、徐光宪院士

    徐光宪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他热爱祖国、奉献科学、服务人民,至今仍活跃于科研和教育第一线。

    徐光宪院士1920年11月出生于浙江绍兴。他自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旋即回国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担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他曾任第4届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中国化学会第22届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和名誉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二届化学科学部主任。徐光宪院士始终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研究理念,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

    稀土元素由钪、钇及15种镧系元素组成,其独特的4f电子结构、大的原子磁矩和丰富的跃迁能级使之在诸多功能材料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主角,被美、日等国列为本世纪的战略元素。据中国工程院组织的有关研究表明,每1万吨单一氧化稀土可为功能材料和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增值240亿元人民币。我国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稀土科学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小平同志指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世界已知储量的百分之八十,其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的稀土优势发挥出来。”由于稀土元素的原子结构相近、化学性质相似,分离十分困难。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只能依赖于低价出口稀土矿物和混合物来获取蝇头小利。同时,我们还高价进口深加工产品,使我国长期处于有资源无利益的窘境。

    徐光宪院士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上个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该理论彻底改变了稀土分离工艺从研制到应用的试验放大模式,实现了设计参数到工业生产的“一步放大”,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工业,引导了我国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为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被国际稀土界称为“中国冲击(China Impact)”,影响十分深远。

    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家,他撰写了《物质结构》和《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等重要教材。其中《物质结构》自1959出版以来,已修订再版印刷了20余万册,迄今依然是化学领域的重要教学参考书,教育和培养了我国几代化学工作者。该书1988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是化学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教材。几十年来,他不仅培养了博士生和硕士生近百人,还为我国稀土产业界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现在北大稀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的学生中就有中科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

    徐光宪院士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勤奋严谨的科学作风为化学界所称道。近年来,他不仅亲自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开展研究工作,还密切关注新世纪的学科发展和规划,发表了一系列颇有见地和创新思维的论文和报告;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赴内蒙古白云鄂博和四川攀西冕宁矿区考察,两次起草了向中央提出有关白云鄂博矿和钍资源可持续高效洁净利用方面的书面建议,得到温家宝总理迅速批示,为我国稀土和钍资源的优化利用、环境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则性指导意见。

    徐光宪院士曾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和三等奖(198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和三等奖(1991)、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4)和科技成就奖(2005),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