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最新消息  |  重点关注  |  图片报道
最新消息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彻到科技奖励领域,做好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2008年11月27日至2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了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会议。
图片报道
2006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
2005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
2005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
重点关注 您现在的位置:重点关注
创新将镌刻在科技强国的丰碑上
中广网    2009-01-07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袁隆平、王选、黄昆、吴文俊……这些名字早已为老百姓所熟知。他们对于科技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令世界敬佩的成就。

    歼-10飞机工程、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这些项目名称或许听起来拗口,但是它们的研究成功却让国家、社会和百姓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翻开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历年的获奖名单,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人和事赫然在目。

    眼前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称,不再是冰冷的仪器、深奥的理论、枯燥的数字、深不可测的“高科技”,这其中每一项技术的成长都惠及大多数人,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土地里结出的科技之果

    说起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关,说起国家科技奖励项目的重中之重,就不得不提到农业科研。几年来,农业科研的进步在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得到明显的体现。

    2005年,30多个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这些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又有30多项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获奖,占获奖项目的10%%以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创建及其应用”“高产稳产广适高效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鲁棉研15号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都是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成功应用的成果。

    科学技术的创新成就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吉林农科院科学家孙寰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应用”便是其中之一。经过20年的艰苦科研,他在区域试验室里生产的大豆,比对照品种单位亩产增长了20%,人们尊称他为“大豆之父”。这一成果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开发利用大豆杂交优势是世界性的科技难题,国内很少有人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国外研究至今未获成功。大豆是否有杂种优势?多数人认为大豆杂种优势不强,即使有优势,生产大量低成本杂交种子也极其困难。

    当记者采访孙寰时,他笑着说:“在最没有希望的时候,需要你再坚持一步,才能取得胜利,你要退下来就完了。”

    1993年,孙寰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OA和同型保持系OB,1995年又育成栽培豆不育系YA和YB,找到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同时证明不育系属配子体不育,育性稳定。不育系的育成,为大豆杂种优势利用打开了突破口,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育成的“杂交豆1号”,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20%以上。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经过正式品种审定可以商业化应用的大豆杂交种。

    有专家评价说孙寰的成果,是全球农业科技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成果,对于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增进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也有专家乐观地认为,如果这项成果能够很快地得到推广,中国今后可能不必再在大豆上花大把的外汇了,人民生活的质量也会有显著的提高。

    不止是孙寰的研究成果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同一年获奖的项目“瘦肉型猪新品种(系)及配套技术的创新研究与开发”“柑橘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等等都为成功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国家科技奖励的历史上,袁隆平、李振声,他们的名字都与“三农”紧密相连。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通过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项目突破了农业生产的技术瓶颈制约,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由“九五”的37%%提高到“十五”的48%%。

    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技术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新培育了农作物新品种800多个,平均增产1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近5亿亩以上,使全国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85%%左右。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围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形成了150多项粮食优质高产技术,在12个粮食主产省落实了1.5亿多亩的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累计增加粮食2043万吨,创造经济效益300亿元。

    新技术缔造的财富神话

    当我们为粮食增加了300亿元收益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巧合的是,上海的一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之路将在2009年实现300亿元产值,这个消息让人惊叹。

    科技部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传宏骄傲地说,这家企业的集装箱起重机技术世界领先,并因此获得国家科技大奖,评奖的时候它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是50%,到今年它的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70%了。

    他提到的这个企业正是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他们的“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一项目攻克了20多项世界领先的新一代集装箱超重关键技术,将我国由集装箱机械进口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港机出口国。

    曾经在不同的场合采访过振华港机的总裁管彤贤,他始终坚信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人才和科技创新。“没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就敲不开世界市场的大门”,“振华港机从一个技术模仿型企业,成为全球港机行业的龙头老大,制造的集装箱岸桥占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归根结底在于自主创新”。

    这个90%的产品出口、年销售收入接近15亿美元的企业成了“中国创造”名副其实的样本。在欧洲,大型机电产品的准入门槛非常高,韩国、日本都没能打开港机市场。而振华港机却在这里站稳了脚跟。从旧金山到西雅图,从阿姆斯特丹到迪拜,在全球所有的重要港口,振华港机的标志随处可见。即便在德国这个世界起重机设备的“故乡”,振华港机制造的双小车集装箱起重机也“占领”了汉堡港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

    总工程师符敦鉴说:“振华港机正是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铸就了自主品牌,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技术创新带来的财富神话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创造神话的不止是振华港机,还有许许多多的企业以及产学研结合的科研项目。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高端硅基SOI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同样让人自豪,许多媒体称这项技术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严密封锁和禁运”。

    “把这种SOI材料搞出来,而且要走出实验室,真正走向市场,是我们的信念。”项目负责人王曦说。现在,中国的SOI产品远销美欧、韩国等国家,生产SOI的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也成为Intel、三星等知名跨国公司供货商,并已是继美、日、法后全球第四个最重要的SOI研发中心。

    正如管彤贤说的:“只要你有好产品,好品牌,把设备多加100万美元,买家也不嫌贵!”“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创造”,技术创新是根本。幸运的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加强自身科技能力的建设、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创新投入。同时,他们也注重引进大学、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更加注重产学研结合。这些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先进生产力,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并惠及民生。

来源:科技日报    责编: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