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最新消息  |  重点关注  |  图片报道
最新消息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天上午在北京隆重召开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图片报道
2006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
2005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
2005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
相关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相关报道
历年来1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简介
中广网    2009-01-08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吴文俊院士。国际自动推理界的先驱,实现了初级几何与微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开创了机器定理证明的时代。他所开创的吴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问题,为解决曲面造型、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传输中的图像压缩等众多高科技领域的相关技术难题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他还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袁隆平院士。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被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在杂交水稻育种的理论和技术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使杂交水稻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口,为中国和世界击败饥饿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昆院士。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半导体领域的技术封锁,促进了我国超晶格材料的应用以及中国光电器件产业的发展,使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

    王选院士。被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引起了我国报业和印刷业一场“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金怡濂院士。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领导研制的 "神威"计算机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从每秒10亿次跨越到每秒3000亿次以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为石油物探、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和基础科学等领域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高端计算工具。

    刘东生,被誉为“黄土之父”。他平息了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引领了世界黄土研究潮流,使黄土研究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对解开地球环境变化谜团,认识今天以及未来环境和气候,改善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吴孟超院士。创立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使我国在肝脏外科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将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提高九十年代以来的48%,他用手术刀为13600多个病人切除癌肿。

    王永志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总设计师,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40多年来,在我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他和他的团队瞄准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载人飞船,设计的载人飞船创造了中国航天史的一大奇迹。

    叶笃正院士。国际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的开拓者和我国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奠基人。他的理论研究成果是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报的重要基础,对提高气象业务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倡导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使人类开始真正关注地球未来的命运。

    李振声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他解决了小麦远缘杂交的三大难题,开创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为有目的、快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提供了新方法。他育成了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其中仅小偃6号就累计推广1.5亿亩,增产80亿斤。

    吴征镒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为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出了基础性、开拓性、前瞻性的重要贡献。他发表和参与发表的植物新分类群1766个,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历史。他与其他科学家共同解决了我国橡胶种植的技术难题,缓解了国家急需的战略物资紧缺状况。

    闵恩泽院士。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六十年代初,他研发的炼油催化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在能源广泛应用的当今社会,他领导的多项催化新材料,新反应工程和新反应研究成果,不断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

    王忠诚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我国神经外科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之一。在医学理论方面,他首次提出 “脑干结构与功能可塑性”、“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正常灌注压突破”和“脊髓缺血预适应”等创新理论与观点;在临床技术方面,他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脑血管造影术》专著,并在国内率先采用并推广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建立了神经外科手术新方法,攻克了脑干、脊髓肿瘤的手术“禁区”。他在国内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神经外科医疗和科研队伍。

    徐光宪院士是我国稀土化学的开创者之一,他发明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已在我国稀土工业得到普遍应用,引导了我国稀土分离技术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强国”的飞跃。 徐光宪院士还在量子化学和化学键理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他编著的《物质结构》一书,成为该领域几代人的经典教材。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