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最新消息  |  重点关注  |  图片报道
最新消息
图片报道
相关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相关报道
我们的期盼
中广网    2009-01-07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月7日消息 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全国科技大会即将召开。走自主创新之路,奋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由此变得具体而清晰。此时此刻,人们在憧憬,在期盼。

    希望出台看得见摸得着的法律和政策

  邬江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计划”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总体组组长):

  我相信这将是一次历史性的大会。人均GDP1000美元是个坎儿,中国今后的发展再不能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必须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自主创新的路子。

  我感到中央对自主创新的问题非常重视,在这个时候,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我们的政策。要构造完整的、不间断的创新生态链,必须有成龙配套、看得见摸得着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我希望这次大会能够出台一些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把国家战略落到实处,使自主创新真正走向实践。

  中国的自主创新产品都会遇到一个“成熟度壁垒”。因为创新产品开始都是幼稚的,个人不敢用,单位也不敢用,其结果是永远跨不过应用这道坎儿,成不了成熟产品。所以,希望国家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像建开发区一样,建立一些创新产品的“实验床”,使幼稚技术最终到达成熟产品的彼岸。

  再有,我觉得每个公民都可以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尽一份力,我不是说人人都要去研发技术,买自主创新的国货就是贡献,我们需要营造这样一种文化氛围。

  无形资产何时能作抵押物?

  彭朝晖(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世界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今又生)发明人):

  对于我们这个庞大的国度来说,创新应该是毫不犹豫的选择。重大的创新项目必然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但中国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企业在创新初期很难得到应有的风险资金,金融机构甚至不接受无形资产作为抵押物,这与一些发达国家形成很大反差。因此,支持创新,国家必须建立起真正的风险投资机制。

  创新要有规范的市场环境。我们做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今又生”,《自然》杂志评价这一成就是中国政府支持创新和开放态度的表现。但应该看到国内的医药市场十分混乱,创新者往往需要付出很高代价,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混乱和高昂成本的市场,会严重打击创新的信心和行动,因为他们难以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市场回报。

  要有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重大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不论是研究者还是投资者都必须有承担风险、接受失败的身心准备。

  其实,一个民族落后的本质是社会文化及观念的落后,没有敢与世界竞争的观念和信心,就不可能有竞争的行动。对创新者给以尊重和支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目前,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和支持创新,期待通过切实的政策制度将其化为整个民族的内在发展活力和动力。

  别让科学家为经费伤脑筋

  冯仲科(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测量学与3S技术教授):

  我最大的希望是,通过本次大会,能使我国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从实质上得到提升。

  目前国内很多人对科技界有意见,认为很浮躁。坦白说,浮躁之风确实存在,其形成有来自各方面的原因,但也应该看到,大多数科学家还是在踏踏实实地搞科研,那些浮躁的人不能算真正合格的科学家。希望这次科技大会以后,科学家能更务实一些,外界能对科技界多一些理解。

  一直以来,我国科学家都是用世界上最少的经费来完成项目,除了搞科研外,还要成天想着如何“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分散了不少精力。希望国家在节俭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科研经费,不要让科学家在经费问题上费太多脑筋。

  创新不一定是要把过去的全部推翻,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也是创新,这是我们更容易做到的。

  企业与大学、院所“捆绑”创新

  胡小松(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大学时,赶上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次科技大会召开,郭沫若的文章《科学的春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有幸迎来又一次科技大会的召开,我心里充满期待。

  现在国家开始强调自主创新,我们确实需要创新,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我们是农业大国,靠农业生产为生的人口众多,急需大量农业技术创新。以农产品加工为例,和国外机械化大型农场不同的是,我们的农产品来自千家万户,很多的问题是我们特有的,必须靠自主研发来解决问题。现在这方面的投入似乎不能与科技创新重要的地位相匹配,希望国家能加大投入。

  自主创新需要机制创新,以前仅限于实验室的创新,很难真正产业化。“十五”攻关项目全部要求科研院所必须和企业捆绑招标,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这种模式值得推广。我们的研究成果不该再只是论文,而是要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要让科技创新真正支撑产业的发展,还希望能有新的机制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结合、知识和资本的结合、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结合。

  医药创新更需要动力

  李松(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所教授、国家863生物信息技术主题专家):

  我希望这次大会是务实的大会,国家能够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把自主创新加以落实。

  作为医药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我对自主创新的重要和艰难有切身的感受。医药行业,意味着什么?投资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所以,很多企业宁愿选择“捷径”,做仿制药。我国新药创制能力严重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匮乏。目前,制约我国新药研发的“瓶颈”在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必须增加投入,必须耐得住投入后的漫长等待。

  从源头创新,加速新药的中国原创,企业是主角。但是,企业创新的动力除了市场形势所逼,还需要来自国家层面的激励。国家应该通过税收等政策推动企业自主研发。例如制定抵税政策,即把投入研发的钱与税收相抵,日本、韩国都有类似的做法。同时,针对不同行业,评价体系也应该不同,应该加强自主创新的权重。

  新药研制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兵团”协同作战。部队系统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组织纪律传统。科技部863等项目也充分利用了部队的研究力量,但是,我希望国家能够把军队的医疗卫生系统纳入国家整个研发体系,进一步统筹军民科技计划、科技资源,通盘考虑,推动军民结合。

来源:科技报    责编: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