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仍然走在前列,相继证明月球、火星和土卫二有水存在,首次成功预测小行星撞地球。 2008年1月下旬,“信使”号探测器第一次飞掠水星,发现火山活动在水星表面平原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水星地表除了平原,还存在褶皱、断层等其他多种地形。 2月,美国海军从“伊利湖”号巡洋舰上发射一枚SM-3型导弹,成功击中一颗时速达2.74万公里的失控间谍卫星,并销毁了卫星上的有害燃料。这是美国对其反弹道导弹系统和反卫星能力的一次测试。 2月27日,美国宇航局宣布获得迄今最高精度的月球南极地形测绘图,它将成为未来美国月球基地选址的重要依据。月球南极地形复杂程度大大超过此前想象,意味着美国重返月球将面临许多挑战。 3月,美国Xcor航天公司宣布研制出主要用于私人太空游的火箭助推两座太空船,可从跑道上起飞,速度最高可达两倍音速,高度最高可达约60公里,将于2010年正式投入飞行。 5月,美国“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展开为期3个月的火星地面探测。7月31日,“凤凰”号在加热火星土壤样本时鉴别出有水蒸气产生,从而确认火星上有水存在。 美国图标飞机制造公司6月推出全新自动可折叠式个人小型飞机“IconA5”,最高时速可达224公里,同时还能变身水上飞机或者轿车,供水陆空三栖使用。 6月,由美国主导建造的“伽马射线大区域太空望远镜(GLAST)”发射升空,其观测能量范围跨度极大,从2000万电子伏特到3000亿电子伏特以上,是第一个全天“巡天”观测的伽马射线观测台。借助其超强的观测能力,可以更好地研究宇宙间产生伽马射线的各种高能量天体,如黑洞、脉冲星等以及伽马射线爆发。 7月初,“旅行者”星际探测器传回的最新数据显示,太阳系并不是严格对称的圆球体,而是近似椭球体,与鸡蛋形状相仿。科研人员推断认为,包括太阳系在内的银河系内众多恒星系统之间的磁场对太阳系两端的作用角度不同,使得太阳系呈不对称形。 7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对“阿波罗”探月任务带回的月球岩石样本的最新分析结果表明,月球早期曾经有水存在。这是科学界首次找到月球曾经有水的证据,强有力地支持了“月球有水说”。 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和美国宇航局10月6日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由苏丹北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事后观测表明,预计出的撞击事件误差只有15秒。能对直径不足3米的小行星进行如此精确的预测,并在临撞阶段进行观测,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10月,美国宇航局成功发射星际边界探测器(IBEX),这是人类发射的第一个专门探测太阳系与星际空间交界地带的探测器,用来收集来自太阳系边界地带的太阳风等信息。 11月18日,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宣布成功完成“太空互联网”的首轮测试,与距地球32万公里的一个太空探测器实现了数十张太空图像的往返传输,从而迈出构建“星际间互联网”的第一步。这种深空通信网络采用“容断网”新型网络技术,具备超强容忍延迟、中断等异常的能力,有望成为第一个应用于太空的通信网络。 11月24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对规划中的“战神5”火箭给予高度评价。这种火箭约有38层楼高,是世界上迄今推力最大的火箭,一次可将长度超过8米或质量达数十吨的物体送入太空,不仅可送人上月球,甚至还可送人上小行星,对未来有效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具有重要意义。预计将于2020年进行首次载人太空发射。 11月,美国宇航局科学家通过分析卡西尼号飞船收集的数据,发现土卫二表面喷发出水汽羽流,这可能是土卫二表面的裂孔以超声速向空中排放着水汽,表明土卫二可能隐藏着地下水库。 俄罗斯:国际空间站成功运行10周年,实现格洛纳斯导航系统信号覆盖俄罗斯全境。 2008年2月,第一架苏霍伊-100超级喷气式飞机安装的SAM-146新型航空发动机点火成功;5月,苏霍伊-100超级喷气式飞机顺利进行首次试飞。 10月,俄方透露,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卫星数量在2008年末将达到21颗,在2008年底,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将覆盖俄罗斯全境。 11月,俄政府公布了2012年前俄罗斯航天工业优先发展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保证“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部署和导航卫星的更新,以及研制新型太空运输工具等,为俄航天工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1月20日,由俄、美、加、日和欧空局联合实施的“国际空间站”项目成功运行10周年。截至2008年,俄航天部门已确定330多项需在国际空间站进行的科研应用和试验计划,其中有14项已经完成。2008年,国际空间站顺利完成3批考察队的正常轮换,并成功接待了韩国首位太空人李素妍,以及第六位太空游客理查德·加利奥特。 2008年,俄航天部门继续推动“东方”航天发射场计划。由于该项目关系到俄未来航天发射的完全自主独立,俄罗斯政府要求2016年前建成发射各种发射类型运载火箭所需的基础设施,2018年能够实施载人航天项目。 德国:欧洲首艘自动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德国制造占四成。 2008年3月9日,欧洲首艘自动货运飞船(ATV)发射升空,标志着欧洲在太空运输方面将不再依赖他人。这艘以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名字命名的自动货运飞船将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并带去大量给养和科学仪器。该飞船由欧洲宇航防务系统公司在德国不来梅阿斯特里姆工厂制造,飞船呈圆筒状,长9.79米,直径4.48米,重达20吨,相当于一辆双层巴士。制造这艘飞船共花费了10年时间,耗资13.5亿欧元,其中德国承担了24%。 法国:参与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取得一定成就。 2008年5月27日,欧空局与法国阿斯特里姆空间技术公司签署一份总价值为2.63亿欧元的合同,委托该公司研制“地球CARE”观测卫星,主要用于观测云层、浮质以及放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预计2013年发射升空。 6月,由欧洲7国参与建设的Andares海洋望远镜的最后两条探测钢缆建造完成,意味着从此将有12条巨大的“触角”探入海洋深处,布下“天罗地网”,捕捉宇宙最神秘的粒子之一———中微子。 7月,美法联合研制的“JASON-2”海洋观测卫星抵达距地球约1336公里的工作轨道。在未来几年中,它将向地面传输全球海平面高度、洋流流速及方向、海洋内储存的热量等数据,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规模及影响进行评估。 8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宣布,该中心参与研制的伽马射线大区域太空望远镜(GLAST)发射两个月来,仪器运行情况良好并已初步获得一些发现。 韩国:首位宇航员进入空间站。 2008年4月8日,韩国首位女宇航员李素妍乘坐俄罗斯“联盟TMA-12”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顺利进入国际空间站,参与了多项科学实验。 韩国科学家开发成功可以从地球轨道上利用自带助推器到达月球轨道,并在月表着陆的无人登月飞船。航空宇宙研究院研制成功韩国第一颗运载火箭KSLV-1上段部分的第一段,并通过了测试。韩国外罗老岛罗老宇航中心进展顺利,即将竣工。 2008年,除进一步巩固同俄罗斯在宇航领域的合作关系外,韩国也将全面启动与美国的航天合作,包括韩国加入国际月球网络(ILN)计划。 日本:高速网络试验卫星发射成功。 2008年2月,日本三菱重工和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成功发射超高速因特网卫星“纽带号”。卫星信号覆盖了包括日本全境和绝大部分亚太国家在内的广大地区,能够同时向19个不同地区以每秒1.2Gbit超高带宽双向传递数据,其主要任务是替代可能在灾害中遭到破坏的地面通信系统,并向普通宽带线路难以铺设到的岛屿等地区提供高速因特网接入服务。日本希望通过这颗卫星,未来逐步建立一个覆盖日本全国和亚太其他地区的超高速通信网络。 南非:拟成立国家航天局,将天文学研究作为突破重点。 南非政府认为,在未来几十年太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至关重要。根据即将签署的《南非航天局法案》,南非将成立国家航天局,来推动太空和平利用以及与太空活动相关的国际合作,发展太空科学、通讯、导航和空间物理研究。 由于南非位于地球最南端,适合进行天文学研究,南非政府决定把天文学研究作为突破重点。2008年出台了《天文地理优势法案》,并计划争取让平方公里阵列天文望远镜(SKA)这一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落户南非。SKA是正在设计中的下一代射电望远镜,将于2011年开始兴建。它由大约4000个工作波长在厘米到米之间的天线组成网络,灵敏度将是现有最大的镜面阵列的100倍。 南非斯泰伦布什大学在小型卫星研发方面也有突破,其设计制造的地球观测卫星重量仅为500公斤—900公斤,成本大为降低,2008年已获得了4个卫星订单。 以色列:救援用无人直升机研究受瞩目。 以色列菲舍航空与空间战略研究所正在研发一种外形很像椭圆形圆盘的救援用无人直升机,一次最多可运送4名伤员,主要用于环境恶劣、不适于人前往的战场救援,或抢救受生化及放射性伤害的伤员。这种具有自动导航和垂直起降功能的直升机兼有无人飞行器和救护车双重功能,既可在地面行驶,也能以280公里的时速在3000米高度飞行;使用时可通过运输机或车辆将其投放到救援地点,由操控人员远程操控,开展地面救援。 巴西: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项目及巴西本国卫星项目均有进展。 2008年6月,中国和巴西合作的地球资源卫星项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举行,双方签署会议纪要,强调合作的连续性和对等、开放原则,就进一步开展合作,共同研制地球资源卫星5号和6号达成一致。 11月,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宣布,巴西正在开发新一代微型遥感人造卫星,以取代原“资料搜集卫星SCD”系列。新一代卫星计划是“巴西环境资料搜集体系”的组成部分,拟开发一个由8颗资料搜集卫星组成的网络,第一颗将于2013年研制成功。具体设想是每两年发射一颗新卫星,以保持网络体系的连续性及对整个巴西的最佳覆盖。此外,计划还包括研制巴西自主技术的接收器、发射器和资料收集站。 乌克兰:推进第四个航天航空计划,加强国际合作。 2008年4月,乌克兰总统尤先科与埃及签订《乌克兰与埃及政府关于和平研究和利用宇宙空间的合作协定》。该协定表明,乌航空航天工业对外继续走以同俄罗斯发展合作为主,努力发展同欧盟和美国之间的合作,以中国、印度和东南亚、中东、中美和北非国家为海外主打市场的路子。 5月,俄罗斯和乌克兰商定,将于2008年第三季度恢复联合生产世界最大的商用运输机安-124-100鲁斯兰飞机。该机是世界上目前唯一能够空运150吨货物的飞机。 乌克兰的第四个航天航空计划(2008年-2012年)主要是发展民用航天,继续研发新技术,将航天的国际合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按照发展计划,在未来数年,乌克兰将生产5枚“天顶-M”火箭;此外,乌克兰火箭制造厂还将参与于2010年进行飞行测试的新一代运载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