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最新消息  |  重点关注  |  图片报道
最新消息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彻到科技奖励领域,做好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2008年11月27日至2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了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会议。
图片报道
2006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
2005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
2005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
图片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图片报道
2002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金怡濂
中广网    2009-01-07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金怡濂

 

 

  鲜花、掌声迎接,摄相机、照相机聚焦,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金怡濂万众瞩目。

  此前,他的名字虽在公众的视野里透着陌生,但在巨型机研制领域却早已无人不晓。

  在个人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巨型机却是计算机家族中的“阳春白雪”,但一个国家的尖端科技活动却离不开它,因此,像金怡濂这样的巨型机领域的顶尖级科学家,其科学活动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国际关注。

  “缘定一生”的追求

  我们面前的金院士,亲切、随和,温文尔雅,作为一位74岁的老人,回首往事,他用“生逢其时”来表达他对为之奋斗半个世纪的巨型机事业的热爱。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这标志人类走出了迈向信息时代的第一步。新中国的领导人敏锐地预见到这一科技领域的广阔前景。在20世纪50年代制定的科学技术发展12年远景规划中,将电子计算机列入重点发展的学科。根据这个规划精神,我国政府采取多种途径培养计算机专门人才,包括选派一支20人的实习队赴苏学习,刚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不久的金怡濂幸运地成为实习队中的一员。

  金怡濂那时当然不可能预知计算机将会怎样深刻地改变我们这个世界。但有一点他再清楚不过,祖国需要发展计算机事业,这足以激发他全部的学习热情。一年半的实习生活,他和同学们学得没日没夜,就连那首著名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他还是后来回国后才知道的,正是从这里,他开始了“缘定一生”的巨型机事业追求。

  风风雨雨中的无怨无悔

  1958年7月,金怡濂回国,作为运算控制部分的负责人之一,参加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104机的研制。

来源:新华网    责编: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