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就走上工作岗位的胡曼,在塔城公路总段博孜达克做了一名道班工人,1990年从新疆工学院路桥专业毕业后,又回到塔城,开始了她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近年来,走上总段长岗位的她,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强”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工作,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单位活力,促进了单位的发展。她从创建“五型”领导班子、创新干部队伍管理的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职工教育方法、改革内部人事用工制度等方面入手,使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同时,也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求真务实的执政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及奉献在公路基层、创业在改革一线的实干精神,塑造了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好评和信赖。提起这些,她总是说,这与前任领导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
在一切改革中,机制的创新和观念的转变都是最根本的。从走上领导岗位之初,胡曼就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时,公路局系统“大锅饭”、“铁饭碗”现象比较严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胡曼认为必须要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入手,进行机制上的创新和变革。
凭借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她以清醒的头脑和过人的胆识,对总段养护机制进行了两项突破性变革。一是突破“平均主义”的思想观念和分配机制,打破档案工资,实行全员工资全额浮动,积极推行计件付酬办法;二是突破固定不变的道班管理模式,以“将点兵、兵择将”的方式重新组合站内人员,积极改革内部人事用工制度。 这“两个突破”在塔城总段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思想碰撞和观念转变。几年来,这些改革举措在基层唤醒了职工的竞争意识,也给一线公路带来了活力。
这之后,在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后,在“两个突破”的基础上,胡曼又提出了“两个打破”的改革思路。一是打破传统养护模式,全面推行养护招投标制,积极建立公路养护内部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并提出完善小修保养定额,制定小修保养工程费用编制办法,推出了小修保养质量评定规程等一整套管理办法;二是进一步打破分配机制,对养护站实行计量支付,对职工实行定额管理,计件工资,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举措的实施在全总段范围内又引起了极大反响,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思想转变成为一股不可阻拦的潮流。不仅使职工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危机感,树立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观念,而且职工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都有了明显增强,公路养护工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管理是最大的关爱,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 ,为了进一步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增强职工的竞争实力,塔城公路总段从多方面、多角度倾力构建技能培训平台,让职工不断充实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为此,塔城公路总段制定了《职工读书活动实施方案》,出台了《职工教育培训办法》,为一线职工安排了2个带薪学习日,鼓励职工参加专业学习,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类技术技能培训鼓励职工,凡考取专业资格证书的均给予奖励;与长沙理工大学联办了道路桥梁大专班,聘请新疆交通技术学院老师进行专项业务业务培训,组织职工到公路大修工地学习技能,聘请师傅手把手地教技术,送职工参加各类岗位培训,并以劳动竞赛等方式促进技能学习、培训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以小发明、小创造为主要内容的技术革新活动也在全总段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多年来的培训学习,大大改善了总段专业技工人才缺乏的状况,在全总段掀起了一个“在岗位上学习,在岗位上成才”的学习热潮。截至目前,塔城公路总段有大学本科学历的53人、大专学历115人、中专学历75人;拥有高级技师1人、技师26人、高级工250人;全国交通系统技术操作能手何汉明、自治区首届机关事业单位汽车驾驶岗位技术竞赛第一名崔启军等一批技术明星脱颖而出。(作者:袁蕾 马金华 高爱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