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言行 您现在的位置:政府言行
以“救市”的名义 各大中城市地产新政逐一出台
中广网    2008-10-14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以“救市”的名义

  中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 对于如今的楼市来说,地方政府救市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各地出现的救市举措层出不穷,南京政府也只是在这股救市大潮中的一个强化分子。而前不久的中房协,也称给国务院有关领导上书了一份房地产政策调整建议,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重视。于是,救市与否的浪潮再次掀起。

  摊开全国地图,从郑州地方政府率先向市民施行购房补贴开始,如今,全国已经有长沙、西安、重庆、沈阳、成都等十余个城市参与其中,各地采用购房补贴、降低税率、放宽公积金贷款举措等方式,地方政府救市之风愈演愈烈。

  政府补贴反落开发商腰包

  市场经济的特征的定义中,明确表示,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既然由市场做主,那么,其中的变幻莫测也不是由一段文字能定义得了的。当楼市低迷,购房者迟迟不出手,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的背后伸出手来,要给购房者补贴,要减税,此举,是为救市。

  然而,寻究目前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谜团状态的原因,有很多专家都表示过这最主要的是由供需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位专家曾介绍过,理想的供给结构应该是:中档住房占市场的50%左右,高档住房和低档住房各占20%左右。但看武汉目前住宅市场的供应结构,这个比例却远远失衡。

  一位对房产关注度较高的民间人士表示,表面上政府是在补贴购房者,但在开发商逐利的本性刺激下,这些补贴也终究还是会落在开发商的腰包。因此,对于购房者来说,容易形成“政府和开发商是兄弟”的偏激观点。

  莫陷入恶性循环局面

  如今的房价处在高位运行状态,然而,即便是这种非理性的状态也仍然属于市场化运作的结果,武汉一房产研究机构何先生表示,决定楼市发展方向的终究是市场,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也是一个行业正常、健康发展最有效的调节方式。

  目前属于市场调整的初期,如果开发商在一种过高的利润空间的支配下,政府出来救市,更加容易让市场形成“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恶性循环局面,这对于一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来说,更加不利。

  而一房产代理机构方先生则表示,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并不仅仅是房地产内部的周期性调整,还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房地产何时结束调整更多地取决于外部因素。目前,央行虽然出台“双率”齐降的松动政策,但是市场不应期待政府会有较大力度的救市举措。

  武汉现代国民经济研究所房地产发展研究部主任王芳则表示,救市,救好了市场会变活,救不好,有可能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恶性循环。这其中,正确估量救市需投入的资金至关重要。资金过少,只能解燃眉之急,没办法影响问题本质。资金过多,一方面损失了资金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确切地说是纳税人的负担。

  ◆专家观点

  及时调整和自救才能谋求更大发展

  两个月前,地产大佬冯仑、任志强、潘石屹在阳光100置业范小冲的导演下,在长三角制造出了一个虚拟开发商代表“猪坚强”。“猪坚强”从300斤瘦到100斤,解放军就会来,猪坚强就得救了,看起来开发商只要硬挺,就会挺出一个结果。

  而今“解放军”的确开始来了,各地政府近日出台的一系列救市举措,让开发商至少在心态上缓了一口气,不过“天救自助者”,各种来自政府层面的利好远不及直接降价销售来得快。

  南京救市最全面

  9月,同处长江沿岸的南京秋老虎还在发威。但楼市气温却比实际温度低多了。有消息称,南京主城区楼盘出现了一天卖不了一套的局面。就此,南京市地方政府终于出手,要给楼市打一剂强心针!

  9月27日,南京市政府正式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这20条房产新政被称为“融成都、西安、常州”等地救市政策为一体的“集大成者”。

  据悉,“20条”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几项规定:购房补贴、二手房交易五年期限、统一划定为“商品房买卖合同登记鉴证日期”,高档房以114m2为界,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将从现有的20万元/人调高到30万元/人。意见一出,激起千层浪。南京市房产局相关官员表示,这次政策的出台直接原因就是“今年南京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到了要调整的时候,这个不用回避”。

  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行业协会岂能“坐而论道”?

  救市 不只是南京

  纵观今年的楼市,出现救市行为的城市并不少,沈阳、福州、长沙、重庆、厦门等很多城市的商品房市场出现了销售持续下滑的态势,使得这些城市的主管部门对楼市硬着陆产生担忧,“暖市政策”顺势出炉。

  在土地方面,由于央行、银监会规定金融机构禁止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专门用于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的贷款,使得低迷的土地市场雪上加霜。

  作为应对,地方主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诸如放缓土地推出速度、放宽出让条件,在土地出让价格方面做出让步等等。

  如果说在土地市场上采取的措施目的在于给开发商松绑,那么从消费者的层面来“救市”就显得方法多多了:调整公积金贷款、为买房人提供补贴、降低契税、降低准入门槛等等不一而足。

  财政收入是关键

  属于政府的和归于市场的,两者究竟该如何协调?

  这是个没有答案的疑问句,因为一切都还在摸索中。

  有人曾经总结过三种认为政府应该救市的说法,首先就是认为楼市大规模破产或者倒闭,以及由于房价下跌造成断供,会导致银行大量坏账,危及国家的金融体系安全;其次,房地产行业是国家的支柱行业,其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国家的宏观经济;第三,房地产行业的衰退会导致大量失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但种种复杂的因素背后,政府纷纷出手救市的根本是什么?土地出让金带来的财政收入。

  9月中旬,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二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包括北京、天津、深圳等17个城市的国土局局长带着地块来到厦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各地政府应对土地流拍的举动。

  有资料显示,土地出让金约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0%,今年以来的土地市场低迷的态势,也使得不少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危机露出苗头,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关系到各省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以及相关的市政建设,的确不能“等闲视之”。

  据国土资源部下属全国地价监测中心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流标、流拍的土地达到出让总数的10%。截至今年4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10月后的半年内,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流拍数量不过40幅。而之后的5个月间,全国各城市的土地流拍数量呈激增态势。20个大中城市至今已有超过120幅土地流拍、流标或未成交。

  其中,上海、北京这类一线城市从早些年开始已经逐渐减少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金的比例,二三线城市由于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性更强,这似乎也能很好地解释目前出现救市举措的城市大多在二线城市的原因。

  自救比求救更有效

  在南京出现救市举措之后,市场并没有出现大幅度波动。有消息显示,南京黄金周前五天只有23套房子成交。而其他几个出台了救市政策的城市,如成都、西安、长沙、厦门、杭州等等,成交量也并不如人意。

  反观市场上一些降价力度比较大的楼盘,则似乎显得丰收在望。

  近日万科公布的中报更是显示“降价要趁早”。三次领跌的万科,上半年实现销售面积265.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4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和38.1%,实现营业收入172.6亿元,净利润2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5%和23.6%,市场份额则由2007年上半年的1.9%增长到今年上半年的2.7%。当领跌的万科依然领先同行时,降价风暴背后就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

来源:长江商报    责编: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