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2月26日消息 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走过的道路,其实并不平静。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股市,其实每向前迈出一步都会引来方方面面的争论。水越流越清,理越辩越明。本刊编辑部整理出的2007年十大争论的背后,其实是中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缩影。也许多年之后,当我们站在更高的山峰回眸2007年这些争论的时候,或许有些已经不再迷茫,有些依旧让我们困惑。但不管如何,盘点这些刚刚发生的故事,不仅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在嘈杂的争论声中走出来,净化一下喧嚣的心灵……
1、A股还是政策市吗
争论背景:
2007年度几次重大的市场调整中,“5.30”恐怕是许多中小投资者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5.30”成为了许多投资者盈亏转换的分水岭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这次调整的诱发因素是管理层的模糊态度和不甚透明的信息传导机制。“5.30”凌晨的“夜袭”,注定将和历史上政府几次“压市”、“救市”的案例相提并论。而市场从“5.30”中惊魂初定之后,就立刻开始了市场是否将重回前几年的“政策市”的争论。
正方观点:政府没有操控市场走势的愿望
“5.30”前市场已存在调整需求,调整是市场压力的自然释放,政策变更的影响只是恰逢时机,政府没有操控市场走势的愿望,“5.30”不能代表市场已重归政策市。“5.30”可以认为是类似“2.27”的市场调整压力的集中释放导致的大幅调整,市场调整压力是“5.30”的主要也是本质的原因,政府的政策调整行为只是起到了扣动扳机的作用。今年以来,A股市场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各种非市场的机制与行为,正逐渐从市场中退出。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在努力规范市场体制、构建市场氛围,在主观上不存在操控市场走势的愿望。因此,“5?30”的大跌,是市场本身作用的结果。市场的调整压力可能由各种因素触发,不能因为政府的某一次政策变动触发了调整就声称市场重归政策市。
反方观点:市场中政策的影子还将长期存在
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传导机制太不透明,是“5?30”对市场形成重大打击的主要原因,不能以市场本身的调整压力为借口忽视政府调控对市场的影响力。政府调控措施一日不依从市场规则,政策市就将存在一日。他们提出了两点有力的论据:其一,“5?30”的增税政策直接针对市场,并在事实上严重打击了市场;其二,相关政策出台的时刻非常微妙,一项正常的紧缩财政政策却选择在周三的凌晨公布,人为放大了政策对市场情绪的负面影响。政府各部门及其政策都可以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而市场本身是高度敏感的。政府各部门制定、执行政策过程中,应有透明、高效的信息传导机制,这不仅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更是整个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的必要条件。因此,即使政府主观上没有制定以操纵市场为目标的政策,但是政府行为对市场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远未完善,资本市场机制更是不够成熟,所以,政府行为也无法完全符合市场化的要求,我们的市场中政策的影子还将长期存在。
记者观察: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国际日渐严峻的流动性泛滥增长的局面,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但是“5.30”的那一次却是其中唯一专门针对证券市场的,再考虑到政策出台方式的特殊性,可以说当时有关部门希望直接调控股市的意愿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也正是由于“5.30”,使我们的政府意识到,过于直接或者过于明显地调控股市的做法随市场的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取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5.30”可能将意味这传统意义上的政策市的终结。在下半年的市场,监管层加大了对包括新股发行和基金发行等方面调控力度,相比上半年,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力实际上加大了,但是由于相关的调控手段更为合理,对市场运行的人为干预则大大减少了。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的政策市局面将不太可能重演,而政府的调控力量将以这一种新的方式继续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