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工程
人类为何对月球“情有独钟”?
全球掀起第二轮“探月”热潮
探月工程是投资而非消费
深空探测利器:人类无止境的好奇心
主题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主题稿
探月,世界千年的梦想
中广网    12月29日 08:50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从古至今,九天揽月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梦想。从最初用裸眼观看月球到后来用望远镜观测月球,再到探月行动进入空间探测阶段,乃至登陆月球。人类一直在努力认识月球、奔向月球、找寻月球的秘密……

    《淮南子·览冥训》说:“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灵宪》记载:“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或说嫦娥奔月后居住于广寒宫,有玉兔和吴刚相伴。李商隐有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清代毕沅在音韵学上的考据,嫦娥的前身,正是“生月十有二”的常羲。顾颉刚则写有《嫦娥故事的演变》。

    嫦娥这个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人物在道教中被称之为月神。而如今以之命名的中国首个饶月探测卫星已经成功开始了其探月之旅。

    传说总是美好的。

    探月计划也是美好的。

    月球这个另古今人们极度向往的地方如今已经向人类开放。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美苏在激烈的太空角逐中你追我赶、各自领跑,探月活动如火如荼、成果斐然。尽管此后因耗资巨大等原因,各国月球探测活动曾经一度沉寂,但近年来,世界航天大国再度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热潮。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探月活动更加频繁。2003年9月27日,欧洲航天局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被发射送入太空。经过14个月的飞行,它于2004年11月15日抵达月球上空的近月轨道。经过精确的位置调整和运作后,“智能1号”进入到距离月球表面470公里到2900公里的大椭圆形最终轨道。2007年9月14日,日本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月亮女神”号顺利发射升空,同年10月5日,“月亮女神”进入绕月轨道,成为日本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这标志着日本的太空探索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正式开启了自美国“阿波罗计划”以来世界上技术最复杂、规模最大、共耗资4.78亿美元的探月计划。2007年10月24日,承载着中华儿女梦想的“嫦娥一号”历经三年坎坷也踏上了奔月的征途。而如今中国也成为继俄美日欧之后第五个发射探月卫星的国家(或组织)。

    在以往声势浩大的探月活动中,人类的“使者”一次次和月球“亲密接触”,一次次创下历史,人类对月球的洞悉和认识也一次次再上高楼,全人类的探月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邱翔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10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