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冠军头衔为卡娜娃赢得一座银奖杯,560镑奖金和1300镑奖学金,歌剧二重唱奖和歌剧院金星奖。她还受邀到当地电台录音和接受民谣奖,并与墨尔本唱片公司签约。当她回到新西兰,一出机场,就受到了当地毛利哈卡舞蹈团以及数以千计的歌迷的热烈欢迎。卡娜娃在澳大利亚获得大奖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新西兰,“银铃”卡娜娃的歌唱事业也从此翻开了崭新而多彩的一页。
摩比尔歌后的美誉以及澳洲大奖为卡娜娃增添了无限的信心与希望,也使她更加努力上劲。为了筹备去伦敦歌剧院深造的学费,卡纳娃经常举行演唱会,还不时到夜总会客串演出。这期间有两位钢琴家搭档对她帮助很大,其中一位就是芭芭拉·康纳利——那位曾陪她到澳洲参赛的好友兼经纪人。另一个叫布鲁克·蒙克斯,他是一个富商的儿子,虽然并非音乐科班出身,但他喜欢弹钢琴,也因为爱恋卡娜娃而经常争取为她伴奏。在别人眼里,他与卡娜娃简直就是天造的一对。而至于芭芭拉,则仅仅是卡娜娃的经纪兼监护人,每次卡娜娃参加歌唱比赛,芭芭拉都会伴随她左右,处处帮助她,务求为她做到尽善尽美。
1966年,卡纳娃获得新西兰政府设立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艺术奖学金,使她赴英深造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可那时,卡纳娃与她的搭档布鲁克正处于疯狂的热恋中,也舍不得与其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分开,去伦敦歌剧院深造的事,对于卡娜娃来说的确是鱼和熊掌,叫她难以定夺。可在尼奥和希丝特·玛莉的说服下,基莉还是选择了前途,答应放下儿女情长前往英国。一向望女成凤的母亲,为了她的前途,不惜远道千里,同她一起前往伦敦陪读了一段时间,等卡纳娃习惯那里的环境后,她才回国。尼奥离开后,卡纳娃就和其它同学一起,开始适应完全独立的生活。
在歌剧院学习的那段时间,无疑是卡娜娃一生中的噩梦。原因是在新西兰时,她已经是音乐界颇具名望的歌唱家,可在伦敦歌剧院的记录中,卡纳娃虽持有英国皇家八级音乐和六级乐理的证书,但在那里也只能参加一些实习演出。她要学的东西还多得很,难度也很大,剧院里的日常课程安排十分紧凑,导师对学生的要求又十分严谨。这时的卡娜娃心中还怀有对男友布鲁克的无尽思念,但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她还是默默地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和思念的痛苦,尽力达到导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