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昭通
·大关县:秦开“五尺道”通“西南夷”经此地
·昭通市旅游资源简介: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净土
·昭通市自古就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
·昭通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
·昭通教育事业新发展 普通高中在校生3.57万人
·昭通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64亿元
·2004年昭通全社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67亿多元
秀美昭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秀美昭通
昭通历史悠久 为云南文化“三大发祥地”之一
中广网    2007-09-14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昭通,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一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圣土。1982年出土的距今五万年前的早期智人——昭通人的牙齿化石,说明了在五万年前便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西周末至春秋时期,今昭通出了一位“教民务农”的传说人物,据《蜀王本纪》、《华阳国治》以及《水经注》记载,这位著名的人物叫杜宇,杜宇入蜀,“教民务农”,得到蜀民的拥戴,后当上了蜀王,号望帝。唐代诗人李商隐《锦瑟》诗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佳句。春秋时期,今昭、鲁坝区较蜀地更早的跨入了农耕时期;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派蜀郡李冰开凿僰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了进一步通略云南,派常頞将僰道延伸至建宁(今曲靖)史称“五尺道”,加速了中原、巴蜀、云南文化的交流,极大地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采纳唐蒙的建议,改变汉初“闭蜀故徼”的封闭政策,开修“南夷道”,朱提郡建置,直接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昭通社会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唐降称乌蒙府;清雍正九年(1731),在完成改土归流并镇压了土司残余势力的叛乱后,云、贵、桂总督鄂尔泰以乌蒙“不昭不通之者甚也”,奏请雍正恩准“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易名昭通府。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昭通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古迹,现存的汉代孟孝琚碑、晋代霍承嗣壁画墓享誉海内外,唐朝袁滋摩崖石刻被复制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长期展出,豆沙关外、朱提江畔悬崖峭壁上的悬棺仍然是未解的千古之谜。
来源:昭通市政府    责编:陈钟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10162号